2025年4月27日

為將之道

艾德格.普伊爾(Edgar F. Puryear, JR.)是研究軍事領導的專家,一直以來都想弄懂讓軍人成為卓越領導者的條件是什麼。他為此訪談一百多位美國四星上將、一千多位准將以上將領,並聯擊一萬多名曾和這些將領共事過的人,就資料蒐集上絕對非常豐富。


對作者而言卓越的領導與所謂的Character有關,本書將之譯為風格,考慮到這個詞在英文裡的複雜含意,我可以理解譯者為何如何選擇。只是以我個人的語感而言,本書裡某些句子如果替換為風骨的話,就更能理解前後文含意。不過這是很個人理解上的問題,這時候就還是看著原文單字感覺那種意在不言中吧。


至於如何追求風格(風骨 <- 我不會放棄的  <- 住口)呢?絕大多數的優秀將領都相信關於這件事,儘管跟天分素質並非全然無關(視情況也有優秀將領覺得這是唯一重點,因為帶兵打仗這種事,不會就是不會 XD),但重點還是在此之上如何培養及訓練個人能力,並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和經驗來掌握成功領導的要素。


至於作者歸納出來的條件,用最簡要的方式形容,首先就是成功的將領基本上得要是個無私的人,願意為了更大的理想與目標努力,而不侷限於個人的名利與成功。用比較傳統的方式描述,就是不當個汲汲營營的人,而是當個做事的人。


可以勇敢做出決策並大氣的承擔責任,同時擁有基於大量的經驗與知識累積出來的直覺與第六感(這點讓我想到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裡有提過,人類的大腦基本上就是個優質的天然貝氏運算機)。遠離唯唯諾諾、只會同意和說好話的馬屁精,而且自己更不應該成為這樣的人。但為否定而否定又或者非常失禮又是另一回事,重點始終在於如何擇善固執且敢挑戰權威。


再來則是優秀的將領基本上都熱愛閱讀,並以此作為終生學習的管道,喜歡閱讀的將領在思考與決策的高度,和不閱讀的軍人是截然不同的(當然考慮到閱讀障礙症等狀況,我想重點在於如何兼具廣乏與深度的大量學習,而不是說無法看書的話就毀了。但當然特例之所以是特例是因為少見,大多數人不自己讀書的理由都只是藉口)。


當然如果凡事只靠自己拼那肯定非常辛苦,所以閱讀本書可以發現,很多人都有屬於他們的明哲導師,為這群未來的將領提供指導、諮商、忠告、教誨,以及最重要的「開門」協助。而這些曾經受過幫助的人,往後也會再成為其他人的導師。正如同美國空軍上將克里奇說過的,領導者的首要責任是創造出更多的領導者。


優秀將領明白關懷部下的重要,比起自己待在舒適的地方,更願意去感受基層士兵的實際處境,全力加以改善。沒人有辦法全部的事都自己扛,所以懂得如何授權、授權給誰便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這點做不好的人是走不了太遠的。而最後一個要素則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定要能設法解決問題,且不逃避責任。


本作基本上是以上述九個要素為綱領,佐以極其大量的例子來說明這些條件的重要。儘管作者有時實在寫得又散又饒舌,真的會看到恍神,但基本上我還是喜歡讀這種充滿各式趣味小案例的讀者(個人都抱持親愛之情稱之為廢料,廢料越多的書我越喜歡),所以整體而言還是看得算開心,以下就來談談閱讀途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


話說美國在一戰時雖然存在美國航空部隊,但戰後因為陸軍重組被解散。比利.米契爾上校(Bill Mitchell)在一戰時已經看出制空權的重要,所以認為空軍應該要從陸軍和海軍中獨立出來。


為了證明飛機具有擊沈海軍船艦的能力,他不顧海軍怒氣在1922年7月及8月各擊沈一艘船艦。但軍隊文化終究是保守的,更別提這還與利益衝突有關,常上新聞頭條的米契爾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敵視與攻擊。


不過他也不是顆軟柿子,當1925年連續發生兩起海軍飛行員悲劇,彰顯沒有獨立軍種就難以保障飛行任務安全的事實時,米契爾在同年9月3日像台自走砲般的召開一場記者會,控訴陸軍海軍的失職以及空軍成為獨立軍種的重要。這是個震驚全國的玉石俱焚之舉,幾乎等於放棄個人前途。


而且認識他的人都相信他才不屑只被記過,目標一開始就是想被軍法審判,並企圖透過這場審判開啟國會調查機制。當時的總統柯立芝不支持建立空軍,所以主導了本次起訴。獲得審判機會的米契爾在審理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證據、證人,並和政府證人辯論,將當前體制的弊病逐一剖析。


當時米契爾在軍中也有不少支持者,後來在二戰時期成為空軍重要領導者的亨利.阿諾德和卡爾.史帕茲,即使被警告甚至恐嚇還是堅持出庭作證,證明了陸軍和海軍軍官刻意交給國會錯誤和誤導性資訊。


儘管如此米契爾還是被判有罪,但不放棄的他繼續努力推動目標,同時許多軍官即使會被針對,也依然利用公餘時間提供協助(阿諾德就因為用辦公室的打字機,寫幹譙陸軍參謀部的新聞稿被抓包而下放)。當然後來空軍終究成為獨立軍種,甚至現在的人很難想像空軍曾經不被認為應該要成立一個獨立軍種,歷史風向的轉換向來非常有趣。


此外閱讀本書讓我發現,原來二零年代的美國戰鬥機飛行員沒有降落傘可用,如果出事了,往醫院的過程可能是用馬車一路搖搖晃晃幾小時,還真的是拿命在拼。但這還不是最糟的,因為我聽過最屎缺的例子,是一戰前(時?)美國海軍有個崗位,工作內容是站在艦炮旁確認射擊效果……還好因為夠屎,後來就取消了。


連帶提及的則是,比爾.克里奇引導的戰術空軍指揮部的整頓,他引入新戰術(變更傳統的低空飛行戰術)與新管理策略讓我很感興趣,之後應該會再找找其他書來讀。還有「高華德 - 尼可拉斯法案」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改組,使得以後主席不需要一致同意才能向總統提供建議,反倒弱化這個機制導致提議無效化這點我覺得也值得借鑑。


再來我對史瓦茲科夫將軍對南越軍官吳廣壯(Ngo Quang Truong)上校的回憶也印象深刻。這位上校外表看起來瘦小縮肩,頭很大長得也不帥,一點都不像(幻想中的)軍事天才。但有回在艾莊山谷,被打敗的北越軍隊逃至高棉,吳上校被南越陸軍參謀長派去阻止,然後吳上校指定史瓦茲科夫擔任美軍顧問。


根據這位後來成為將軍的美國軍人回憶,吳上校會停下來研讀地圖,偶爾指著地圖某個位置說我要你們砲轟這裡。第一次史瓦茲科夫抱持懷疑呼叫火力轟炸,之後部隊到該處時發現許多屍體。僅以簡單的地形觀察及十五年來的作戰經驗判斷,吳上校就預測敵人行蹤方面展現出不可思議的能力。


而他提出的作戰計劃甚至更猛:「在拂曉前派遣一個營的兵力部署在這裡,就在我們左翼,作為山脊與河川之間的阻敵兵力。大約在明日早上八點時,他們會與敵人大部隊接觸。


再派遣另一個營部署在那裡,在我們右翼。他們大約會在十一點左右與敵接觸,所以砲兵的火力應待命轟炸我們前方這個區域。我們將會在以第三及第四個營往河川方向攻擊,屆時敵人將在河川之前被我們的部隊所包圍而進退不得。」


老實說我有想過,是不是這位吳上校在北越那邊有人,所以實際上是開了地圖。但因為已經不可考了,而且基本上如果那麼多共事的美軍都沒人懷疑過,而南越陷落時本人也被上司搞得那麼慘,部屬死傷慘重,本人也差點跑不掉,全家逃往美國時還四分五裂,那……應該是真的自己看地圖,八奇領域無誤。


史瓦茲科夫也自陳,他在西點軍校從未聽過這種策略,什麼八點、十一點啦?他怎能以這種方式來規劃戰役?然而未來的美國將軍也很清楚,吳上校用的戰術,和西元前二一七年漢尼拔在崔西湖岸,包圍及殲滅羅馬兵團所使用的戰法是一樣的。


至於實戰是怎麼回事?嗯,吳上校發佈完攻擊命令後,就坐著抽煙及研究地圖,一再反覆檢閱作戰計畫,想像每個細節直到深夜。隔天拂曉他們派出第三營,進入陣地位置,到八點呼叫及回報與敵大舉部隊接觸。


吳上校派出第五營到右翼,到十一點他們也報告與敵接觸,正如同之前預測的一樣。第三營陣地下方的叢林敵人遭受阻擊,吳上校已預測到敵人行動並給與痛擊。他看著史瓦茲科夫說,叫你的砲兵射擊。


他們開始轟炸我軍下方區域約半小時。然後吳上校命令他的兩個預備營沿著山脊向下發起攻擊。當美軍跟隨前進時,聽到許多射擊聲。然後吳上校下令,好了,停止攻擊。他挑了一個乾淨的地方,跟參謀坐下來一起吃午餐。


史瓦茲科夫說用餐到一半時,他放下飯碗,用無線電機下達幾道命令。吳上校叫他的部隊搜尋戰場上的武器,並說我們殺敵無數,沒被殺的則丟下武器落荒而逃。完全沒看到戰場狀況,所有行動都被叢林掩蓋,然而那天我們與其他人待在那塊乾淨的地方,隨後他的部隊每人都抱了滿手的武器,一堆又一堆的放在我們面前。


我很激動,我們獲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但吳上校只是坐在那裡抽他的煙……真的八奇領域!因為實在太好奇所以我去查了維基百科,發現這位同時受到南越、北越與美國軍人尊重的將領,同時也以正直、清廉和關懷基層著稱。


但儘管能力優秀卻也無法阻止南越覆滅,西貢淪陷後他逃亡到美國,後來定居在維吉尼雅州成為一位電腦分析師,並有些軍事著作。基本上和他合作過的美國軍官都公認,他是南越最好的軍人,也比美軍絕大多數將領都更優秀。


至於另一個感覺也很八奇然後很對我胃口的,則是德國前陸軍部部長哈默斯坦的名言(之前我有在其他地方看過了,但果然再看一次還是會心一笑):


「我將軍官分成四類:聰明的、勤勞的、懶散的及愚笨的。每一位軍官總會具備其中的兩種特質。聰明又勤勞的人,我會派他當一般參謀。聰明又懶惰的人注定要派到高級司令部工作,因為他有膽識處理所有狀況。而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用那些又愚笨又懶惰的人。但是又愚笨又勤勞的人,應當馬上開除。」


當然作者也分析這句話中所謂的懶惰,並不是一船傳統的字面意義。而是指分辨重要事物與次要事務的能力,能不能抓住要點,而不被無關的因素所困擾。可以依據關鍵要件來標定自己行動的方向,把其他工作授權給部屬:其所選出足以信賴的部屬。


以馬歇爾為首當時許多專家都反對承認以色列在中東建國,但杜魯門政權還是基於選票考量做出承認這個事實,在以巴衝突再次爆發的當下不免令人心情複雜。


除了上述之外,本書中也有不少細節與小故事都很得我心。像作者就提到南北戰爭時,邦聯的將領關係比較好,聯邦的將軍除了薛曼和格蘭特感情很好外,剩下的簡直像群愛打架的狗,重點是他們跟邦聯軍打時還真的常被打到像狗。


1943年8月18日陸軍部長史汀生寫信給羅斯福,表達他對征歐統帥的立場:「最終,我相信是到了我們必須推出最優秀的指揮官來負責這關鍵時刻關鍵戰役的時刻了。您比林肯先生或威爾遜先生幸運多了,因為您將比他們更容易做選擇。林肯先生必須經過一段試誤過程與可怕損失才找到正確選擇。威爾遜先生必須選一個連美國人都幾乎不認識的人去領導外國軍隊。


先不提討我厭的威爾遜(喂),林肯要不是政治點超高,不然前期他那些將領各種飛天狀況,真的很容易隨便就GG。然後在戰場上將領為了營造個人魅力、擄獲部隊芳心以提升相信我之術的效果,總不免必須搞些獨特人設。


像巴頓將軍走華麗菁英西部風(?)艾森豪穿夾克,麥克阿瑟叼玉米穗軸煙斗、斜戴鑲金邊軍帽,把卡其制服領口敝開,不繫領帶不掛勳章,只戴陸軍五星上將徽章。不過其實這些都算正經,因為南北戰爭時期將領的描述讓我忍不住大笑。


話說內戰時將軍的制服與士兵不同,但格蘭特將軍卻穿著士兵的制服。李將軍穿著一套與眾不同的雪白制服,只配帶上校軍階。薛曼將軍穿著率性、石牆傑克森戴著一頂他很寶貝的老維吉辦亞軍校時期帽子、麥克萊倫騎一匹黑色大型軍馬沿前線快步小跑,麥道威爾戴著草帽、卡士達將軍留一頭捲曲的金黃長髮,還抹肉桂味髮油。


這幫男的人設未免太豐富,比ACG還要ACG啊!


不過說到這個,書中還有個例子讓我心花朵朵開:勞頓.柯林斯將軍被指派在艾森豪之後就任陸軍參謀長,被通知後他致電衛德.海斯立普將軍說:「衛德,我被通知將接任下一任陸軍參謀長,我想請你當我的副手,你願意接受這個職務嗎?」

海斯立普回答:「你為什麼要找我?三十年來,我們每件事的意見都相左。」

柯林斯說:「這正是我要你的原因。」


可惡,這好像有點香。


相較之下性格沈穩嚴謹的馬歇爾,拒絕長官替他準備的華麗宴會軍服,只穿著深藍色陸軍常規軍服去參加白宮的陸海軍聯合酒會(理由當然是穿上華麗風服飾感覺自己活像個歌劇演員,不只今晚不想穿,以後每晚都不想穿)。結果樸素穿著反而在那個華麗現場脫穎而出,成為隔天報紙唯一提到的服飾。


嗯,這哪來的乙女向小說主角?(悶笑)


為將之道(American Generalship——Character is Everything: The Art of Command)儘管就材料取捨鬆散到會讓人精神疲勞,但對深愛廢料的我而言,反而有點高興作者寫得這麼散,能塞就塞也不全然是壞事啦。這除了讓我對所謂卓越領導有更多可以思考的點外,也能抓到更多歷史斷片並從中得到趣味。


對於我知道但並不熟悉的著名軍人,像是馬歇爾和艾森豪的人品與經歷有更多瞭解(然後體認到諾曼第大風暴真的很忠於史實,我滿喜歡這部電視電影的),書中史迪威對蔣中正的批評也不意外。此外也知道許多以往並不知其名與經歷的將領,感覺學到不少。


同時哪怕戰爭有其殘酷的一面,但閱讀本書也讓我再次感受到,其實所謂的卓越領導往往都不拋棄體貼和人性化。這或許跟美軍資源大抵就是比較豐富有關(像南軍將領即使優秀,但治軍也無法不嚴苛),可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資源有限的將領,依舊懂得體恤部屬並做該做的事。


連帶讓人感受到弔詭的是,本書所描繪的偉大領導風格,在和像基地帝國這樣的揭弊作品間產生的落差不免令人尷尬。我想兩個面貌都是真的,問題只是不同階級會看見不同風景,如何彌合這樣的差異,恐怕是閱讀所謂「卓越者」的故事時不可忽略的面向。


無論如何本書都提供了讀者一個重要概念:最厲害的領導人既是知道如何用人,也是那些最把人當人看的人。如何增加這樣的領導人與他們能觸及的範圍,便是值得省思並改變之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