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0日

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1925)

蘇聯名導謝爾蓋.艾森斯坦的經典之作,也是屬於「我快一百歲了但我現在看起來還是超厲害」的那個類型的電影(等一下這是哪個類型),即使只是想像那時代的觀眾與電影創作者,第一次接觸到本片會有何想法便覺得十分有趣。


故事描述仍是帝俄時期的1905年,有一艘軍艦上的士兵忍受不了高層壓迫憤而起義,並在隨後感動了敖德薩的平民。「為了一杓羅宋湯」的人們起身反抗,結果慘遭帝俄派兵大屠殺……考慮到這部其實是蘇聯的建國周年政治宣傳片,所以歷史考據不能期待,不過相對的本片在剪接、攝影、經典名場面,還有強大的情緒渲染力,才是其擁有跨時代經典地位的理由。



當然就像很多經典老片一樣,用現在的眼光看會有很多奇妙的笑點。儘管那可能是很嚴肅的描寫,但用現代眼光來看不少演出確實帶點無厘頭趣味,時不時更有股強烈的黑色幽默,常令我忍不住微笑。


首先劇情最初讓水兵們不滿的理由,是挺經典的伙食間題,不但差勁到爆炸,肉上還長滿了蛆!不爽的士兵們用力抗議,結果軍官全體裝死,軍醫來一臉認真的鑑定,最後結論是肉很好。那上面的不是蟲只是蒼蠅的幼體,用鹽水洗一洗就可以吃了啾咪……


說真的這段有夠好笑的,但想想十八世紀的英國海軍確實常常得吃長蛆的肉(外帶長蟲的麵包),所以這樣的伙食只是比較異國復古風而已(附帶一提士兵的台詞還有一句,日俄戰爭時日本人吃得都比我們好!XD)但當然艦上士兵無法接受這件事,開什麼玩笑,已經是二十世紀了欸!


於是不滿在整個基層漫延最後變成拒食活動,倉庫那邊更是直接偷拿軍官用的罐頭大放送給一般兵。而當高層打算殺雞儆猴時,有理想有抱負的主角站出來鼓吹反抗,接著開始上演蘇聯版叛艦喋血記。


經過一段有如舞蹈的戰鬥後,士兵叛變成功,但有理想有抱負的主角也不幸犧牲。他的遺體被送到敖德薩的港邊,身上掛了「為了一杓羅宋湯」的牌子供人瞻仰……對不起看到那個牌子我笑翻了。儘管這跟法國大革命為了麵包的口號一樣悲憤,但我還是笑了--其實為了麵包這口號我也沒有很共鳴,就只是比較能理解而已--,只能說這就是文化衝擊。


顯然敖德薩的平民對牌子上的口號產生強烈共鳴,並深深為其中的文化、生活與社會意義所觸動。於是瞻仰追思者絡繹不絕,最終演變成公憤並展開政治運動(莫名有人辱罵猶太人,還真的就抓著路邊的猶太人圍毆了,看到這情節我啞口無言,這就先不提導演其實也是猶太人,那時代啊)。


同時平民也開始支援叛變戰艦,駕駛著上百艘帆船從港口出發,越過海洋去送物資的畫面非常美。這邊有很多很漂亮的鏡頭,帆船場景超棒。當然在蘇聯的宣傳電影裡,萬惡的沙俄當局絕對要當壞人,於是派出了冷血無情的軍隊鎮壓平民。


這段以大階梯為背景的鎮壓場面在影史上十分經典,整齊劃一行進的士兵、崩逃慘死的群眾,臉上眼鏡碎裂滿是鮮血的老婦、悲慘控訴其子之死婦人的無聲吶喊,還有滑下長長階梯的嬰兒車,衝擊性極強的蒙太奇畫面就算放到現在來看也是很厲害(鐵面無私片尾那段正是致敬這段 XD)。


電影領域的所謂蒙太奇技巧也正是是從蘇聯電影創作者手上誕生的,1919年由深深相信電影力量的列寧主導,蘇聯電影產業收歸國有,幾年後成立國家電影學院,由導演庫列雪夫帶著學生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結合當時蘇聯藝術圈流行的構成主義,老師帶著新生代導演學生開始了所謂的蒙太奇運動。


現代一般影迷認識的蒙太奇指的是包括重疊剪輯、省略剪接,跳接、分割畫面、插入影像等技巧,創造出不連貫但具衝擊性,並企圖藉此展現概念的手法,而這些手法確實也是蒙太奇運動時期電影的重要特色。


之所以會生出這樣子的技巧,其實來自蘇聯電影學院的工作室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為了追求更多可能性拿著舊影片做各種實驗磨出來的經驗,而波坦金戰艦正是將這些技巧以爐火純青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作品之一。


不過實際上俄國的蒙太奇運動除了這些技法之外還與理論有關,而且大抵上幾個主要導演各有各的理論。在這之中出身中產階級,通曉俄、英、德、法語,建築師出身的謝爾蓋.艾森斯坦的理論是最複雜的一個,他相信蒙太奇可以適用在各類藝術創作上。


而電影的重點並不是說故事,而是概念的衝撞與元素的呈現,於是焦點也不該放在個體,而該要呈現制度性的力量與議題。甚至後期還發展出專注於呈現一種概念的「智識電影」的想法(然後我默默的覺得這理論影響了史丹利.庫柏力克的創作,畢竟庫導早年很迷謝爾蓋.艾森斯坦)。


作為蒙太奇運動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成功的電影,波坦金戰艦結合了許多不同的表現手法。眾所周知的蒙太奇剪輯是一個,追求特殊攝影角度是另一個,同時曾在蘇聯劇場大師梅葉荷手下工作過的謝爾蓋.艾森斯坦,也在本片中結合了梅葉荷愛用的身體機械表演的概念,亦即不注重演員內在情緒的表現,而是透過精密控制的身體動作來呈現戲劇效果(此外這點也成為其他蒙太奇運動電影的特色之一)。


劇中戰艦上的革命段落,畫面很明顯稍微快轉來讓故事變得更流暢,並透過集體的人體律動結合構圖鮮明的背景,營造出帶有強烈節奏感的畫面美感。那種誇張卻又微妙整齊的韻律感,為電影賦予了更多趣味。劇中很多集體行動的段落現在看來都有古早迪士尼卡通短片的感覺,但想想或許是那些迪士尼動畫模仿了本片吧。


此外電影在敖德薩鎮壓平民的士兵集體行進的那種整齊美感自有其震撼力,也會讓人想到後來納粹另一部經典宣傳政治片『意志的勝利』。實際上戈培爾本人也真的對波坦金戰艦牽引觀者情緒的效果極感興趣,認真想著要如何應用,好來拍一部屬於納粹自己的版本(連帶引來導演本人寫信去譙這個打算 XD)。


於是我想兩片間的聯想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意志的勝利確實是把種風格拍好拍滿,而且拍成潮到出水的程度。當然後來二戰時美國一堆大導演從軍,為了研究如何反制所以觀看意志的勝利這部片,全都給嚇個半死覺得拍得太厲害了不只知何反制起,最後只好衝著美國人反正聽不懂德文,各種誇張的字幕上好上滿就對了。


當然波坦金戰艦最終引領出那種對人民革命必然也理所當然的追求,至今看來仍存在著情緒渲染力。大概也因如此,所以本片在國際上大受歡迎的同時,也被某些國家視為洪水猛獸般的禁片只能說並不意外(更別提蘇聯剛建國時根本沒有國家想與共產政權往來,直到1922年與柏林簽訂派拉洛協約才終於有了突破)。


蘇聯的建國領導人列寧非常看重電影的力量,並將之視作對一般大眾最理想的宣傳媒介。為此他不惜要求帶有官方性質的索夫影業即使賠錢,也要想辦法將影片遍及整個蘇聯直至鄉村。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背景(包袱),影索夫業才會大力投資蒙太奇運動電影,因為在當年這是蘇聯難得真的可以外銷賺錢的本土電影類型,不用說波坦金戰艦是裡頭最賺錢的電影之一。


如今來看波坦金戰艦的劇情其實並不精彩,有意思的是裡頭的技法與畫面,但即使如此卻也無法否定那簡單直接的政治訴求,所帶來的情緒渲染力正是電影力量的體現。即使其喚起情緒的手法十分粗糙,卻反而因此顯得歷久彌新。這樣的創作方向經過更加精緻琢磨後,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像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1966)這樣強大且政治影響力無遠弗界的作品。


當然蒙太奇運動的電影即使受到國際歡迎,最終卻在蘇聯受到批評,認為其太過形式主義、資產階級,只顧著討好國外的知識份子,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普羅大眾。謝爾蓋.艾森斯坦(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штейн)儘管靠著早年盛名開了一陣子結界,但最終卻受到政治迫害,長年流亡海外,年紀輕輕便抑鬱而終。


不過無論如何波坦金戰艦都活了下來,在其所歌頌的革命已死去許久以後,至今依然活得很好,而且看起來再活一百年也不是問題。該怎麼說呢,這或許是對一部追求政治宣傳效果的同時,卻也絕不放棄藝術性的電影最為弔詭的讚美吧。


Youbute上可以直接看整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