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

再見非洲

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名作遠離非洲的續集,出版於該書面市的二十二年後,那也是作者離世前兩年。書的主題仍是凱倫對非洲的回憶,但同時也有著她離開非洲後這些年來的經歷,以及遙遠大地舊人們的些許消息。


在二十一世紀讀遠離非洲,會覺得那真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讀再見非洲,則會深切感受到非洲在那段時間裡的變動有多激烈。即便是遠離非洲剛出版沒幾年,當時肯亞的局勢已足夠讓作者感嘆,她所熟知的非洲已經不在了,自己書裡寫的那些全是過去了。



由於肯亞有相當多健康狀態良好的本地原住民,所以白人移民空間不多(相較於澳洲、紐西蘭與加拿大,就更別提曾經的美國了)。而早期的白人移民性質其實比較偏向冒險家,能夠包容、尊重當地原生文化的人不少(當然還是有各式各樣的白目啦),而且白人總數也不多。


但一戰之後英國封賞了許多土地給軍人,同時開始大打移民廣告,宣傳那裡是「終極殖民地」,於是吸引不少中產階級移民。這群新移民有著典型「社會中堅」的特質,也就是對所謂文明與美好生活的想像力十分狹隘,連帶也不尊重當地的原住民及其傳統。


作者對此頗有微詞,也不喜歡那些對非洲資源大加巧取豪奪剝削的商業手段,但很遺憾面對時代趨勢她也無能為力甚至自身難保(比如她曾在遠離非洲中用了相當多篇幅描述、與她十分友好的僕人卡曼提,後來參加了肯亞奇咕尤人反殖民主義團體著名的『茅茅起義』,並立下誅殺歐洲人的誓言,這無疑令作者感到震驚,但這正代表著外來者的壓迫與社會惡化有多嚴重)。


當然除去嚴肅的話題,書裡寫的多半還是回憶裡的可愛往事,有些當下非常驚悚,也有些是十分氣憤,但事後回想起來總還是有趣甚至十分甜美。不過當然,有些事無論如何都還是非常驚悚吧,比如作者為了治療被丈夫傳染的梅毒,必須要喝稀釋的砒霜(當時的一般療法囧),但好孩子僕人不知怎麼的竟然端了滿滿一整杯沒稀釋的來……會死人的啊啊啊啊!


咳,反正作者不知情整杯喝下去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崩潰。結果受害者自己翻醫療書找不到解藥,只好硬著頭皮死馬當活馬醫,使用大仲馬小說瑪歌皇后裡提過的砒霜解毒法「牛奶和蛋白」來治,還好真的也沒有死……


(另一個僕人誤拿消毒劑當奎寧給求醫的馬賽人,又是另一個故事囧 <- 不過還是眼神死,發現出大包後,連夜抄捷徑衝去救人,同行者還誤踩烈蟻被咬到當場脫褲子吱吱叫這樣)


除了非洲往事外,本書也提及二戰時的丹麥以及作者處境。因為遠離非洲出版後賣得還不錯,讓她終於有機會可以回非洲看看,結果還沒成行就又碰上二戰、以後便再也沒有回去的機會了……感覺實在很沈重(本來還計畫想靠版稅回去開醫院看看,但和史懷哲談過後,便明白區區版稅根本付不起辦醫院的開銷囧)。


總之就是諸如此類的故事非常多,雖然整體而言仍是令人感傷的回憶,卻也有其可愛的一面(為了原住民的賦稅問題,作者在非洲招待當時的威爾斯親王時,努力費心思提了不少建議。沒想到後來回丹麥才得知,愛德華八世沒多久就遜位了,當下整個很無奈)。


再見非洲和遠離非洲相比完全是本小書,只收錄了四篇文章,也難怪國外後來會把這兩本收在一起出合集。無可否認的是,書中不少文字如今讀來還蠻政治不正確的,可以感受到作者確實沒有惡意,但……就時代的口水吧。


書中諸多形容方式放到現代,再想說自己沒有惡意也怎樣都凹不通了。很難否認作者活過的那個非洲時代是有某種浪漫在裡頭,不過那也是僅是極度侷限一隅的浪漫,得要忘記、忽略很多那浪漫才有辦法成立。不過閱讀也正因這點有趣,能夠以一種無傷的方式感受某些美好(儘管爭議始終存在我承認)。


最後再來談談裝禎,和遠離非洲的華麗典雅不同,再見非洲走的是簡單但韻味深遠的路線,和本書的內容與調性非常合拍,蝴蝶頁的用紙也依舊迷人。摸到一本用心做出來的書實在開心啊,個人相當推薦。



遠離非洲



舊站人氣:2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