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失去嗅覺的廚師

之前想看這本後來忘記,總算有想起來結果記錯書名找成舒芙蕾人生,接著才終於把書拿到手上,然後……嗯,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只看中文書名,我以為本作重點是描述因意外失去嗅覺的廚師,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得以再度擁抱這份職業的故事。


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翻開版權頁才發現原文書名其實是「Season to Taste: How I Lost My Sense of Smell and Found My Way」,所以說,呃,台版書名比較吸睛沒錯,但也挺誤導的。只能說如果懷抱我上述那般期待而讀,可能看著看著會開始疑惑,想說為什麼直接轉行去出版業了還一直科普這樣,說好的廚師呢?(爆)


事實上作者莫莉.伯恩邦(Molly Birnbaum)本來是打算成為廚師,而且非常認真的,為了取得實習經驗也曾參與辛苦的廚房打雜。但很遺憾,在她正式前往廚藝學校受訓前幾日,碰上導致嗅覺喪失的重大車禍,人生計畫因此被全盤打亂。


於是整本書的重點其實都在失去嗅覺這件事如何的打擊她的人生、目標與未來,她又是如何面對隨之而來的失落與恐慌。對聞得到東西的人來說,「味道」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假如有一天失去了呢?對觀鳥大年裡那位從事化學業的高階管理人,這似乎不造成什麼影響,反而在大垃圾堆裡賞鳥時成了絕佳優勢。


但對想成為廚師、甚至只是單純喜愛品嚐美味的人呢?茶是沒味道的水,紅酒只剩酸味,蘋果派失去香氣。舌頭嚐得到酸甜苦辣鹹,可除此之外的一切全不見了。不再有能力可以即興料理,除了要求精準的烘焙外,煮起東西要非失敗得亂七八糟,就是少了點什麼。口感與視覺能提供補救,卻無法取代一切。


想像一下,走在路上聞不到青草、落葉、雨水、寒冷與溫暖的空氣。背後的鍋子燒焦不知道,瓦斯漏了也不可能察覺。聞不到家人與愛人身上的味道,也無法查知自己身上是否有異味。那麼費洛蒙呢?倘若無法感知,她還能愛人嗎?


為了瞭解自己究竟失去什麼,作者開始接觸與嗅覺相關的科學研究與醫療。還記得2004年諾貝爾獎頒給了研究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的兩位學者理查德.阿爾塞克 (Richard Axel)與琳達.巴克(Linda Brown Buck)嗎?老實說當時這件事讓我非常訝異,因為,我直到那時才知道,原來人類對嗅覺知道得那麼少啊?


說真的本書中和烹飪有關的內容其實只有三分之一(不過寫得很溫暖),剩下的部分大多和嗅覺科普之類的事有關。因為不是完全沒興趣所以還是默默讀下去,而且學到了不少。可相對的也要提醒一下,如果對這方面毫無興趣,可能會覺得有點無趣。


作者將自己失去嗅覺的經驗與感覺寫得真摯生動,以至於有點神經質的我在閱讀途中,得一直找個東西聞以便確認自己嗅覺正常。該怎麼說呢,那種感覺真的好恐怖,更別提我喜歡吃東西,熱愛鼻後嗅覺創造的美味啊啊啊!!!


(用聞的,跟吃下去之後靠鼻後嗅覺聞,在腦中竟然是用不同的部位處理,這真是太有趣了。而且嗅覺之所以與記憶與情感密切關聯,可能的理由之一是因為負責處 理的大腦部位很接近。更別提嗅覺神經元是整個大腦唯一會一直再生的神經元,與之相關的幹細胞系統與嗅覺運作模式目前仍謎團重重,也難怪有科學家指出那天這 一切全能研究清楚之際,就幾乎等於人類完全瞭解大腦了)


基於對嗅覺醫療的興趣、關心與執著,作者也跑了相關醫學中心很多趟,見到許多嗅覺出問題的人(然後突然間發現失去嗅覺或許不是最慘的,因為除此之外還有隨時隨地聞到腐屍味的……)。


閱讀本書讓我們發現,嗅覺出問題的患者意外多,過敏、事故、中毒、老化、服藥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各種問題。但能不能痊癒這點,呃,以目前醫療對這塊幾乎不能做什麼的現況而言,其實就是……看幸運值這樣 ~(掩面)


當然作者因為年輕加幸運開MAX兩個要素,所以她的嗅覺大至上是回復了。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神經元長回去了,卻再也不可能和以前一模一樣。於是變成聞得到 卻無法辨認,這導致她再度陷入恐慌。為了解決相關問題,作者又拜訪了與嗅覺相關的行業,調味劑實驗室、調香師,最後甚至飛往世界香水之都,法國格拉斯 (Grasse)參與兩星期的教學課程。


從作者究竟為嗅覺這件事做了多少事,就可以感受到她對整件事的焦慮有多深。當然文字工作者的性質也有助於、甚至鼓勵她進行這一切,但背後動力恐怕仍是究竟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疑慮。而當問題出在這塊時,要想真正解決,終究還是得回頭去處理盤踞在內心深處的結。


失去嗅覺的廚師:尋回失去的味道與人生是一個人面對自己嗅覺問題的旅程,五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她的生命確實因此全然改變。這也是一個原本想成為廚 師的人,最終沒能走上那條路,但終於能夠重新面對烹飪的故事。閱讀的過程暖暖的,很科普(爆)是能讓人思考、體會到不少的作品。



舊站人氣:3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