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

這樣的題材實在很難不感興趣,於是便找來讀。和現在咖啡店與喫茶店給人的印象與文化意涵相反,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喫茶店指的是比較類似現在咖啡店、提供非酒精飲料與點心的單純(然後優雅而且價格不斐的)用餐場所,在那裡女服務生就只是女服務生。


珈琲店的則是兼賣酒精飲料與正式餐點,並以「女給服務」作為號召的……軟調情色場所?事實是在1930那個年代,女給本身的定位就很模糊。她有別於遊廓內部實質上的各種性產業,但所提供的服務卻有其重疊之處,而且消費群眾有很大一部分互相重疊。



雖說法律上的工作定義很單純僅是「在珈琲店內服侍用餐」,但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沒那麼簡單,只是真要說又和花柳界確實有段距離這樣。本書作者廖怡錚也因此並不打算在女給的定位上賦予嚴格定義,只是嘗試呈現出其各種面相,以事實代替定位。


雖說個人偏好使然還是比較希望能看見嚴格界定,進一步探討其異同並加以定位的話感覺會更有趣吧。但有一好沒兩好,真那麼做本書也將失去輕薄短小的優點變得厚重起來,而不再只是介紹女給這曾經存在的「摩登職業」的單純史話了。


閱讀本書可以感覺到,女給的工作地點雖然是裝潢充滿異國氣息的珈琲店(也因此往往是砸大錢裝潢當賣點,畢竟是氣氛很重要的店嘛,要做出特色與市場區隔), 職業的定位也因此與摩登女性的形象有所連結,而且社會地位也確實較傳統性工作者要高。不過與其工作相關的種種細節、和客人相處時可能遇見的事、應該注意的 事等等,其實都還是相當類似。


又或者該說,以性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金錢關係,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吧(雖說理論上是著重在「戀愛遊戲」上,但說到頭來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書中提到的女給生活、工作內容方面,並沒有多少出乎人意料的敘述(不過花邊新聞與八卦還是挺有趣的 XD)。


不過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真正有趣之處,始終在於作者認真的整理、收集資料,企圖為讀者描繪出那個時代台灣社會中的「珈琲店風情」:在那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事、這樣一群女性曾從事於這樣的工作。


這之中無論是女給還是客群都包括台灣人與日本人。珈琲店並不支付女給薪水,這職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客人小費(露臉打招呼是一圓,坐陪的話再往上加)與贊助者 贈送的各種禮物。紅牌女給是各大店家爭相挖角的搶手貨,但女給也經常遭到珈琲店在各方面的剝削。雖說是高收入,但就跟業務或仲介一樣,永遠是金字塔下層的 人比較多。


至於客人方面傾家蕩產的也不是沒有,那怕理論上珈琲店的賣點是消費額比真正的花柳界低上不少,但會進門消費的口袋也都不該太淺。可即便如此,打腫臉充胖子 的行徑仍舊所在多有。更別提當珈琲店不再維持其高檔地位、轉而朝大眾化的方向經營時,各個階層的客人都可能上門消費,隨之而來的紛爭與騙局自然也變得更多 (無論是那方欺負對方)。


而當珈琲店逐漸興旺(幾乎快把花界打死 <- 熊熊想到制服店和酒家的關係,不過女給和制服妹的差異很多、等級也不一樣就是)競爭一激烈,忍痛削價、把客人當凱子狂砍、情色意味加重拉低形象等各種負面 發展也隨之出現,配合戰情升溫、社會風氣轉向,這一行自然也迎來盛極而衰的結果。


想想,女給這一行算是在旣有市場裡創造新機會並將餅做大的典型,只是在市場正常競爭與大時代壓力下導致萎縮,然後最終消失。說是必然的也不至於,但有時候趨勢這種東西就是這樣吧,那是個短暫的行業。


如果對女給這職業與台灣古早歷史感興趣的話,本書相當值得一讀。老實說此前我對女給幾乎沒有認識可言,所以那怕本作某方面而言,就是簡要、廣泛的介紹關於女給和珈琲店的各個面向,但對我來說已經很能滿足好奇心了。



舊站人氣:3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