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

珍珠與熾熱之光

The Pearl and Burning Bright算是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中期的作品,雖然按作者原意這兩部中篇小說該要搭配在一起出版,不過目前市面上找得到的新版本都是分開出的。我看的是年鑑出版社的史坦貝克中篇小說選,老實說讀完後我還是不知道,為啥作者會認為這兩部應該合併出版,因為感覺真的差蠻多的。


唯一可以猜測的是……大出包之後,總需要有些東西向讀者證明自己還是很威的吧 ~(什麼啦!)熾熱之光(Burning Bright)是史坦貝克所提倡的「The play novelette」,也就是不需要經過改編,即適合直接作為劇本使用的小說。



他認為這不但能讓非戲劇人的讀者無隔閡地接觸劇本原典,此外演出人員與班底亦能透過小說本身直接感受創作理念,同時故事本身也將留有足夠的空間供其詮釋。史坦貝克相信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絕佳構思,並大力推廣這種新穎的創作形式。


人鼠之間月亮下去了皆是此意圖下的代表作,不過讀起來仍是十足的小說,優秀,想改編成劇本也不麻煩。累積了兩個成功案例後,在這創作理念下的第三作熾熱之光,更具實驗性也走得更遠,而且似乎是走得太遠了……原則上看起來還是小說,但如果要說根本就是個劇本其實也沒錯。


故事描述一對感情深厚的老夫少妻,由於男方疑似不孕,是故始終膝下無子。眼見所愛之人為此萎靡不振、幾近崩潰,太太便設計了馬戲團內一名白目輕佻的年輕男 子借種。當然這樣一個計畫很難不出問題,於是接下來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麻煩。作品本身兼及探討執著於親生的意義何在,以及小愛化大愛等等理念。


就我個人而言,熾熱之光並不難看,可要說他好看也很微妙。由於史坦貝克是芭樂向的作家(啥鬼)所以在芭樂度上絕對符合我等芭樂主義者的喜好。劇情張力十足,衝突連連,無論吸引力和吊人胃口的程度都不差。


問題只是出在,這篇小說真的太劇本了,於是敘述上難免給人突兀感。每章開頭都制式地詳細敘述背景,前面幾章(幕)還好,但看到後面根本像純粹的佈景指示來著。而且劇情為了給演出人員詮釋空間,所以很多細節都顯得曖昧、空白,轉折更是莫名跳躍。


當然這也不是不可以,但處理得確實不好,反倒令情節顯得僵硬。再加上史坦貝克的作品芭樂之餘又超好看的理由,正在於他總能把背景與人物形象深刻、尖銳的清 楚呈現,又和創作意涵相互結合彼此拉抬。但在這樣的「劇本小小說」裡,他的優勢難以發揮,結果故事雖然戲劇性滿點沒錯,但也只剩戲劇性和說教而已,成品自 然悲劇。


熾熱之光不是一部好小說,恐怕也不是好劇本,簡單來說就是雖沒真差到那去,但也兩頭不靠岸。可想而知這樣的創作形式非但沒有推廣成功,反而還飽受批評。改編而成的戲碼在波士頓只演出十三場就劣評如潮快速下檔,小說本身的書評也沒比戲劇版本好到那裡去。


連帶這些評論之尖酸與炮火猛烈,更令史坦貝克心灰意冷,後來也沒再繼續創作同樣路線的小說供戲劇使用(很多年後本作有改編成歌劇,但也沒什麼名氣便是)。然後說真的,雖然作者對這念頭相當熱血,但就連我也覺得那不是個聰明主意。


相較之下珍珠(The Pearl)好看得不得了,台版古早有蠻多譯名,像滄海遺珠、滄海淚珠、海珠淚等等,不過我喜歡管叫他珍珠就好。然後大概是因為人物、背景的關係,所以這 部目前為止只有墨西哥拍過電影。小說本身扣人心弦,完全是一貫的史坦貝克水準(雖然熾熱之光證明任何優秀的小說家,都會有被雷劈到的時候……我是指那種不 好那種雷)。


故事描述墨西哥村落的印第安採珠人,偶然獲得一顆稀世的巨大珍珠。這原應帶來財富與美好生活,誰知卻因人性貪婪以及社會體制的不公不義,讓整件事化作一場惡夢般的染血慘劇。


但其實錯的真是珍珠本身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事實上珍珠在這部小說裡宛若象徵著某種美好、單純的希望。令人聯想起過去人類曾嚮往、努力實踐,卻總基於種 種原因轉化為慘劇的諸多理想。那是純粹、良善、充滿希望的事物,只是對人類社會而言這種理想似乎太過夢幻遙遠,以至引發一連串圍繞著這顆珍珠的災禍。


於是在飽嚐堅持理想所帶來的不幸與血腥後,人們最終也只能含淚將之捨棄。甚至為了自我安慰,轉而視其為不祥的噩運來源,一種人類,或者至少凡夫俗子不該企 圖懷抱擁有的事物。但人類從珍珠上看見的一切,全來自本身靈魂的反射。有錯的從來都不是珍珠,帶來不幸的,始終是人性及其所創造出的制度。


史坦貝克是未曾讓我失望的作家,即便是失敗作,也是有意思的嚐試。雖然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的評價,有時並不被歸類在最頂級的區域。筆下有些作品也真的不很優異,故事風格更是芭樂到有剩的境界。但或許也正因如此,他那充滿濃厚的人文關懷的小說才顯得那麼生動、親切、深刻吧。



史坦貝克相關作品心得


電子書AP連結:珍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



舊站人氣:1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