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收集孩子的人

這是個有關於一群心碎父母,以及每隔三年就「收集」一個孩子地兇手的故事。讀這本書讓我不停回想起很多年前的某個命案,有個非常非常乖巧的國小四年級女生在放學一小時後都還沒回家。


父母基於孩子平日的習慣,十分緊張地衝向警局報案。但同類事件看多了的警方當然是請家屬至少隔天再說,畢竟小孩子放學後一小時還未回家真的沒什麼。但深信女兒絕不可能在未告知下晚回家的父母,決定自行前往學校搜尋。




最後他們在校舍頂樓發現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鞋子與書包,而女兒就裸身躺在校舍底下像個破碎人偶。由於現場沒有掙扎痕跡,所以沒人知道她究竟是自己跳下去,還是被人丟下去的。


這件事發生時我比那位女孩還小,而這起案子至今沒有破。我每隔幾年就會想起那個從隨著歲月流逝,從姐姐變成妹妹的孩子,讀這本書時更是想個不停。收集孩子的人這部作品裡,一樣有捉不實的兇手、死去的孩子與哀傷的父母。


發生在異國的虛構案件竟和台灣曾有過的差不會太多,不得不說人果然是很均質的生物,總是為相似的理由心碎。本作雖然採用多視角的書寫方式,但和一般的推理小說不同,主要的描寫對象集中在受害者的家人與兇手心境。


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堆砌出真實感,並利用緩緩推進的劇情讓讀者慢慢蘊釀出感覺來,算是很穩紮穩打的作品。故事中的時間軸拉得很長,但整部讀下來卻不至產生鬆散之感,反而讓人嗅到現實味。由此可見作者莎賓娜.提斯勒拿捏劇情的能力相當不錯,雖然某些地方還是看得見斧鑿痕跡,但已頗具水準。


再加上本作中人物眾多且各如其所,側寫也不差,甚至時有優異表現,讀來十分地吸引人。特別是對於受害者家屬與兇手的描寫,前者深刻卻又不至於濫情;後者則在老梗上玩了新招,塑造出一名看似平凡但其實頗有特色的殺人魔,並透過不同視角顯現其之面目,令人印象深刻。


但比起兇手,更讓我忘不了的是那些受害者與他們的家人。雖然這世上沒非沒有寧可小孩去死的雙親,但大多數的父母都無法失去他們的孩子。本作中呈現出了許多形式的悲哀,有絕望、有潛沈、有選擇遺忘、有深陷軟泥,每種都讓人難過。


說同情或許顯得膚淺,但除了同情真的也只能同情,失去孩子的痛沒有類似經驗是無法理解的。唉,寫一寫又想起白曉燕案來的,聽過內幕的都知道,真相不是只有新聞報的那樣而已,事實遠比公開過的還要殘忍上許多(也因此不管白冰冰每年選舉出來講了些什麼,我都願意容忍。畢音說真的她在政治方面的影響很小,而她的喪女之痛又深沈到絕無彌補的可能了)。


唔,心情沈重了起來,那就講講義大利的席耶納吧,這是本書主要場景之一。初讀到這座城市時我嚇了一跳,因為最好的朋友就在那裡念書。雖然故事中發生的不是什麼好事,但還是很興奮地寫了信去告訴她。閱讀途中不禁有種想要丟開一切,「包包款款」殺去義大利的衝動。


(根據她的說法,前陣子因為義大利總理宣布要把公立學校私立化,所以她住所對面的席耶納大學總部被抗議學生佔領,然後……天天開PA。此外她被男朋友拉去參加抗議遊行,結果卻覺得自己好像身處嘉年華會現場,只能說這群義大利人吶 ~(擺手)


當本書一來到這座山城附近時,筆調也一轉前半部的灰暗溼冷,變得明亮起來。悠淡閑適的山城氣氛讓人放鬆,買屋看房、邂逅新情人、在山間行走,一切的一切都讓人聯想到法蘭西絲.梅耶思筆下的托斯卡尼,那該是多麼美麗的山景風光呀?


但事實上,這不過是營造反差的前奏曲罷了。在這燦爛之後隱藏著深不見底的汙泥,就好像不管恐怖片開頭的氣氛有多麼輕鬆愉快,觀眾都可以感受到即將襲捲而來的邪惡一樣。作者甚至直接透過角色之口述說那詭異光景,明亮只不過是層薄罩紗,任由深沈罪惡一戳即破。這比明擺著的黑暗更為黑暗,最恐怖的事物總是悄悄來臨,順著腳踝慢慢摸索而上。


此外這本書也在故事中安排了許多的巧合,讓作品出現了頗強的戲劇性來。我認為這正是讀小說的樂趣之一,只要別過度設計或刻意,那適時觸發情節的偶然我是十分樂於見到的。作者在本書中或許還不十分熟練,但已有不錯的表現(另話,其實說到巧合,誰又比得上巧合之王狄更斯呢?他高興要有多少巧合就出現多少巧合,笑)。


總歸來論,這是本寫得極棒的大眾小說。對於劇情、人物與細節都有著水準以上的表現,想到本作不過是作者的處女秀,就感到未來肯定可期。作者藉由這起漫長的刑案探討了許多層面的事物,途中也不忘給讀者一個精彩的故事,同時還在結尾處透出些許殘酷的溫柔。


只能說,面對無力的現實,或許這也是本作唯一能給的反動,畢竟真實世界裡還有太多未能、永不能圓滿的事件。就如那位我至今、以後恐怕也無法知名的小女孩一樣,留下的只有親人的哀傷、遺憾,以及永遠的謎。


已經答應寄這本書過去給朋友,想必會讀得很投入吧。




舊站人氣:13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