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一位劍橋教授因車禍過世後,接替她工作的另名教授意外接到一本封在水泥中的康拉德作品『陰影線』開始。接到這樣一本詭異的書,讓這名教授漸漸燃起好奇心,想要瞭解這本書的來歷,以及為什麼會寄到這裡來。
於是,他跨越大西洋來到南美的銀河流域,而且聽到了有關於某個瘋狂愛書人的故事,一個住在紙房子裡的人的故事,一則荒謬又離奇的故事……
故事佈局很簡單,但後面的涵意卻不簡單。人與書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這是愛書人永遠無法停止詢問自己的問題,一直買下去會怎樣?看得完嗎?我們該怎麼去解讀這些書,該怎麼愛?會不會被困住?
其實書中很大一部份在講述被書果住的恐慌,書一多,就擺不下,還會有蟲。接著,還有如何擺、如何分類、如何解讀等種種問題。最後,人就被困住了。不過對我來說,這些似乎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本人是個甘心被書壓死的人(但希望是一壓就死),所以被如山般的書困是困得甘之如飴,極之樂意。生性愛獨斷分類且不喜鑽牛角尖,所以像書中那種神經質擺書法絕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找書可能是個問題,但我更可能在找的同時決定先看另一本)。
整理書、擦書是種樂趣,也就是說,我將來很可能會患上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明明被他們困得非常慘烈,但心中卻毫無怨言,甚至很期待那天來臨。當然,這一切也許是因為時候還沒到啦,總之,這些都是目前的我碰不上的問題。
照導讀敘述,這本小說要是搭配著波赫士的作品來看,想必會有更深的體會。但很可惜的是,我對於南美文學的閱讀,除了馬奎斯與偶爾幾本作品外,貧瘠如同沙漠,完全無法瞭解其背後的致敬意義。
不過在看的同時,我卻不停的想起另一本書,那就是赫拉巴爾用生命刻出來的過於喧囂的孤寂。前者搭建一座紙房子,後者則不斷做著內藏精緻名著的『包』。兩人都有著驚人的藏書,而且都為此傷腦筋(雖然傷腦筋的部分不同)。
人生太短,好書太多。相信所有的愛書人都碰過一種情況,明明家裡就有成山般待看的書,但每當走進書店時,仍不免愛戀的摸著書的脊背,希翼能把他們全部弄回家裡,全部看完,全部吸收……
但這可能嗎?人生太短了,而且總不能一直看書,人是生物,生物就有很多俗事要幹。走進一家書店總是讓人心碎,因為架子上那堆寶物總是不斷地提醒妳,看不完的,看不完的,就算妳這輩子只看書,一樣看不完的……
好令人悲哀不是嗎?這件事比世界和平還不可能(每個人都去看書,世界不就和平了?),閱遍天下書,這是窮己一生也無法達成的夢想,就算宇宙盡頭已到,書之路也仍沒有盡頭。
愛書就像在走一條不歸路,一條永無止境的漫長道路,對時間、生命與……金錢都一樣(嘆)。
紙房子裡的人是那種簡單,但引人思考的書。而且就某方面來說,結局是好的,起碼作者試圖給人一個光明的方向(當然,這又是個人解讀了)。這是本非常美麗的書,作者的敘述文筆宛若詩歌,意象又深又美。
書中偶爾提出的問題與見解都足以讓人深深思考。而且作者也漂亮的在本書中提出對自己作家身份的未來期許與抱負。也因為如此,我認為多明格滋這個人想必是個相當樂觀與光明的人。
雖然想探討的東西有重合處,但就感動度而言,本書尚不及過於喧囂的孤寂。但無所謂,因為那本書是座顛峰,是非常非常難以超越的,而且就某方面來說,兩者的中心意涵確實不同,想陳述的理想與未來也不同。
拉拉札札的扯了這麼多,但單純來看的話,這本紙房子裡的人其實是篇有趣的小品故事。雖然承載了如此巨大的哲思在裡頭,但他仍不脫是個有趣的故事,一個意象極美的小故事,就算不想思考也值得一看,畢竟他是如此的優雅美麗。
而且本書製作的相當精緻,紙質非常適合,封面和內頁也淡雅的剛剛好,可以說是本精緻的書。此外,還有由插畫家彼得.席斯所繪製的十二幅極有味道的插畫,是本非常用心的書。
最後不免要小小的哀嘆一聲,本書內提到大量南美作家與作品(當然有詳盡的附註),然而我近乎未讀也不太認識。這件事不免像把重槌般狠狠的撞擊我的腦袋,這個世界上該看的書果然很多,而我卻連經典都還沒看完……
等到年紀大點,我應該回頭來再重看本書一次。畢竟,現在我根本不能算全懂。
舊站人氣:3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