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糧食戰爭

想讀這本有關「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的書有段時間了,實際讀完,嗯……糟糕,這篇心得理論上應該不難寫,但我卻腦袋一片空白。總之糧食戰爭的內容在書名與副標上就表示得很清楚了,這是本探討、批判全球糧食體系的作品。


作者拉吉.帕特爾(Raj Patel)將世界區分為北方國家(第一世界)與南方國家(第三世界)一方面以宏觀的角度看待人類社會整體的食物 - 消費模式,另一方面藉由諸多案例與專題探討,去分析農民、企業與消費者間透過金錢與權力所形成的沙漏關係。



雖然傳統上人們認為市場會自我調節,但真實世界是有摩擦力的。金錢、政治與人類情感間複雜的關係會進一步改變市場,而且從歷史經驗看來,沒有外力(或者火燒屁股)迫使權力者改變原有狀態的話,事情往往不會獲得改變。


更麻煩的是有時在我們還不明白自己究竟放棄了什麼的階段,事情已經進入無可挽回的局面(比如生物滅絕、基因庫消失等等)當然站在經濟學的立場上,本作的理念與分析確實有其爭議,但不可諱言的是他確實針對眼下的這個體制做出病理性分析,並企圖給予解釋。


作為一個每天要吃飯的人,我們不難發現世上很多事情確實不公不義。為什麼大賣場可以堆滿滿,很多東西直接放到過期(然後改一下戳記再便宜賣給零售商 < - 事實)但南方國家卻不時會聽聞饑荒的消息?(先不論台灣究竟該歸進北方還是南方)


歷史上有太多原因造成這種現象,貿易與政經局勢只是其中之二,但卻是當前影響最大的。糧食戰爭中舉出各種實際例證,呈現出一群因為結構不公而受苦受難的人 們、被環境深深鉗制的消費者;以及用盡各種手段想要賺取最大利益的跨國企業,如何進一步維持苦難以滿足股東的無盡慾望,連帶創造出一整個包含消費者在內的 共犯結構。


從作者舉出的那些針對於此的成功社會運動經驗,可以看出現有的體制確實問題叢生。許多象牙塔白領階級提出的經濟改革,忽視了結構上真正該改變的部分(也可 能根本無力改變,甚或是刻意維持)結果讓事態變得比原本還糟。而當能對症下藥,除去部分問題所在時,整件事看起來確實會比原先好一些。


當然,本書的舉例角度為了佐證立論,自然比較偏向作者強調的方向。只不過當問題如此之多、而且整個制度與結構確實弊病蔓生時,我想這也不單單是舉例偏頗的問題而已。雖然吃在地某方面而言確實是個傾向理想主義的運動,不過盡己所能的同時也注意維護公平,確實非常重要。


我不否認本作的定論有其爭議之處,當一個問題放大到世界程度、有關於人類社會整體時,要理清這議題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有時光就孰是孰非,便已足夠學者諸 公吵個幾十年都吵不出結果(我是說沒全部被企業收買的話)於是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似乎也只能自問,我自己到底喜歡怎麼樣的食物文化?


於是答案不言可喻,作者期望中的遠景比較合我意,提出的建議也非難上天。況且我也希望能改善整個農銷體制的不公現象,那怕這番努力在五十年後被認為是白工一場,但好歹我會活得比較快樂。更別提現行體制已逐漸令人切身體會到事態的嚴重之處。


本書令我聯想起保羅.巴奇加盧比(Paolo Bacigalupi)的小說曼谷的發條女孩),那是一個糧食體系照目前狀況持續下去,果然也爆掉的世界。故事和背景設計本身都非常精彩,帶出的意念悠遠且值得深思。我很推薦關心這議題,或者單純想讀本優秀小說的人都找來看看。


糧食戰爭並不是本掩藏自己尖銳批判性的作品,連帶閱讀時也不難發現他分析議題的傾向有多明顯。如上所述,這樣的探討是對是錯我想很難簡單得到結論(考慮到作者所屬經濟學派的特殊分析基礎的話)即便有其爭議,他仍為當今糧食體系的不公提出了有佐證的解釋與現況概述。


話說回來,糧食體系從來都不只是個經濟問題,他還與政治、人性尊嚴、情感、環境,以及更多事物相互聯結、融合。誠如作者一再強調的,對於那些「轉型陣痛」背後代表多少血淚,絕不該冷血的當作數字或者冰冷的形容簡單閱讀而過。


我得承認究竟該如何看待本書確實令我苦惱,這大概也是寫心得時腦中一片空白的主要理由。但最後還是讓我回歸人性的原點吧,本書中一共提到兩次的文學經典第二十二條軍規對所謂「體制」這種人工事物發出了精準的諷刺。


作為書名的那條規則所呈現出的弔詭之處,或許正適合作為糧食戰爭這部著作其爭議性的解答吧。那怕他真的不完全正確,起碼也點出了問題所在,而且那是當前非常急需改變的現象。




舊站人氣:5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