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

東京豬排會議

三位熱愛炸豬排的美食家山本益博、Mackey牧元與河田剛,每星期都吃一次。隔雙周在網路召開會議品評吃過的豬排店,並把品評結果集結成書,老實說我邊讀邊想到底為什麼要看這個。


沒錯,雖然包含各種企畫和主題,不過東京豬排會議這本書仍是豬排店鑑賞專誌。這自然會引發兩點尷尬,一是餐廳資訊變動極快,雖然書中有不少老店,但基本上2016年出的書放到現在恐怕資訊很舊了。二則是,即使沒變動,我本來也不是什麼行動力強大會堅持按圖索驥的人。


結果變成我讀一本以文字為主的炸豬排定食圖鑑,根本沒有要去吃,而且這既不是食譜也非飲食散文,真的是店家感想而已,老實說有點空虛。可微妙的是,即使如此還是默默讀完了,代表整個過程我某方面還是有獲得滿足。


至於滿足了什麼?大概是我真的很喜歡看別人吃豬排飯吧,文字更好。炸豬排是日本經典的和風洋食,原型來自將小牛肉薄片煎炸而成的西式炸肉排。對三位出生於昭和時代的歐吉桑來說,炸豬排是他們的童年回憶,而且照書中的講法有段時間豬肉料理在日本相對衰頹過。


由於日本1980年代開始餐飲業廚餘的處理業者消失的關係(應該是因為衛生問題禁止的,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有討論過這種政策的兩難),豬隻飼料從廚餘變成化學飼料,結果豬的肥肉就變味了。


連帶里脊肉變得不受歡迎,腰內肉則開始流行,同時間在昭和時代曾經很興盛的豬排定食聲勢逐漸沈寂。但從2000年開始,原本不太使用豬肉的日本高級法國餐廳,開始引進西班牙伊比利豬。趨之若鶩的消費者讓日本農家發現,打造品牌豬肉是可以走的一條路,並開始培養美味的名牌豬肉。


或許是因為味道提升,相較於高級牛肉又是較為經濟的選擇,日本消費者現在變得很愛豬肉。截至2016年日本已經有900家左右的品牌豬肉,主流豬種是由藍瑞斯豬、大約克夏豬和杜洛克豬交配混種的三元豬。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品種,又或者使用特殊飼育方式,比如SPF,也就是排除特定病原菌的豬。這種豬肉可以安心炸三分熟,真是非常驚人。


除此之外不同品種的豬也都有其特色,像有些其實不好煮或者產量偏少。比如由約克夏豬、杜洛克豬加上北京黑豬混種的東京X就被評為雖然美味但融點低(可能指肥肉吧)很難調理,一般豬排店不會使用,所以偶爾看見時會有點驚訝,很技術活的選擇。


從這樣的開場可以發現,本書的品評除了基本炸功之外,也會強調豬肉品牌和處理方式。這種時候偏好的差異就會突顯出來了。像三位作者都喜歡較細緻的麵衣(麵包粉顆粒),雖然不是完全否定粗麵衣,但常常會看見希望麵衣再細緻一點的評論,可是我喜歡粗麵衣啊!(大笑)


除去豬排本身的話,醬菜種類、味噌湯用料,以及豬排醬汁是市售或自製、味道如何,提供何種鹽與芥茉、米飯煮得如何等等等,全在評鑑之列,看著也有自己的意思。


我還喜歡書中不時會提到的過往回憶,比如山本益博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去上野豬排三大名店之一的雙葉,點餐後等了很久,爸爸問店員還沒好嘛,結果被回嗆你這樣催促讓我們很困擾,爸爸一氣之下就再也不上門了。雙葉分店後來因為和帶小孩的客人發生糾紛被報導後關門了,本店也因為老闆生病結束營業。總覺得有點感傷,覺得凶悍的日本店家也是曾經存在這件事很有意思。


但若要提到全書我最愛的回憶,果然還是山本先生提到,他曾在吃壽司時被旁邊客人介紹了一家叫「平兵衛」的豬排店。店不太好找,不過總之還是找到了。從冰箱把去除肥肉的里脊肉拿出來,慢慢裹粉沾蛋液,烹煮過程用了25分鐘,但炸出來的成品美味又賞心悅目到令人著迷。


雖然飯、味噌湯都不怎樣,但那個豬排真的好,很適合配上啤酒。山本後來變成和老闆感情很好的常客,也答應以不公開店名的方式接受採訪。但在介紹後沒多久老闆就過世了,讓作者懷念至今,我就是很喜歡這種小故事。


大概也是因為這種小故事,所以我才能忍受作者們一本正經的在那裡宣揚「正確的吃豬排方式」。要從中間開始吃,從兩邊開始吃的人都是不識貨……雖然這種事是高興就好,不過還是滿神煩的。


話說回來,有沒有可能在家裡炸出美味豬排的專題倒是滿好笑的。開場說當然可以,首先要準備好肉,接著準備好油。看起來都是基本配備,沒問題,不過接下來畫風開始微微變調。要使用好的麵包粉講來也理所當然,接著強調最好是特製不含糖分的麵包。但一般市面找不到這種東西,所以必須和優秀麵包店攀關係才有機會取得,微妙的味道開始飄出來了。


幸好還不需要為了炸豬排去種小麥和養雞(不過說到這個,台灣是有用菜頭粿的店家自己種米的欸),只要一般的低筋麵粉和蛋即可。不過鍋子的話要銅鍋喔,呃,好吧,雖然不是很經濟的選擇,但至少比跟麵包店攀關係容易。但再來就是油炸大魔王了,一般人會有從低溫慢慢提升到高溫的技巧嗎?又或者乾脆同時準備低溫和高溫油鍋,意思就是要兩個放滿油的銅鍋!?


好吧,這不現實,想辦法靠一個放滿油的銅鍋搞定吧。購入油溫計,先用160度來炸,炸好靜置一段時間,再用180度來炸。可是該炸多久呢?答案是看經驗,炸豬排根本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能中途切開。要看肉看氣溫再鑑賞一下大宇宙意志,所以最後的正解是,靠直覺。


不難啦,大概在家炸個一千次就可以掌握住了吧,人家專業店家可是炸了一輩子啊,根本幹話!當然啦,搞定炸工,接下來還有切高麗菜絲、煮飯、味噌湯和醬菜的修行之路要前進。看到這裡肯定覺得買一買比較快,晃了一圈最後結論果然是太難了,「在家裡還是無法炸出豬排」。


我只能說,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破題法。


書中時不時會看見的掙扎則讓我心有戚戚焉,那就是會在各式各樣的菜色中產生選擇障礙。是要正正經經的吃炸里脊豬排定食,還是要吃咖哩豬排飯、豬排蓋飯還是豬排三明治?老實說我常常會陷入類似掙扎,最後往往也會跟作者們一樣選基本款定食,只因為熟悉的美味最令人安心。


更別提我對豬排蓋飯沒什麼好印象,大概百貨美食街的版本沒有說服力,而且讓我再也不想嘗試吧。倒是看見作者Mackey牧元描繪自己的豬排蓋飯情節,表示想成為像高倉健一樣適合吃豬排蓋飯的男人時,我卻只想到那些被警察餵豬排蓋飯的犯人,快招供,豬就是你殺的吧!


雖然每回看到某些電影時,我確實會有衝動想把導演關進小房間裡,在對方面前擺一碗豬排蓋飯。馬景濤式瘋狂拍桌喊著你吃呀的同時,聲言俱厲地質問為什麼要這樣!!!???但無論如何,立志成為餵別人豬排蓋飯的人,還是哪邊怪怪的。


說到電影,書中提到高倉健吃豬排飯的電影幸福的黃色手帕這段我還記得,但真的不怎麼有印象在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看過角色吃豬排飯。我比較有印象的小津電影美食,是醃海膽、咖哩飯和草莓蛋糕(抱頭)不過我對川島雄三導演的電影豬排大王和豬排一代極有興趣,希望有天可以看到。


話又說回來,伊丹十三拍攝電影蒲公英時,請教辨認美味拉麵店方法的對象就是本書作者之一的山本益博。他那個「店家外觀自然不造作,店內非常乾淨,還有桌上的筷筒、胡椒罐與牙籤罐、菸灰缸等以等間隔排好的店家,大多不會難吃」的論點,果然也被放進電影裡,這個我就很有印象了。


這麼說的點是因為,願意這樣做的廚師比較可能認真重複一件事,工作態度不會矯揉造作,同樣的道理放在豬排店也是通的。我自己是在想,大概有一點強迫症的人來煮飯,工法上總是比較細膩用心吧。


不過說是這麼說,不管發明豬排蓋飯的是不是早稻田的蕎麥麵店三朝庵,又或者發明醬汁蓋飯的究竟是高畠增太郎經營的歐洲軒,還是學生中西敬二郎(在早稻田的咖啡店當客人當到發明醬汁豬排飯也是很妙啊),書中描述的那些「地方豬排蓋飯」還是非常有趣。


福井地區會把醬汁豬排蓋飯和蘿蔔泥蕎麥麵組合成套餐來賣,岡山市會用多密格拉斯醬來做醬汁豬排蓋飯,而且是在拉麵店裡面賣。嗯,飯上面放高麗菜絲和豬排再淋醬已經很難想像,還和拉麵組成套餐!?沖繩則是在飯上面放炒青菜和豬排,也有些地方不用豬排醬汁而是用醬油,好妙啊。


然後也因為每次都會在掙扎後選其他東西,所以我甚至從來沒吃過豬排三明治。但本書也真的把豬排三明治形容得非常誘人,特別是看見廚師要在做過沙拉、油炸等所有廚房職位之後,最後才能擔任製作牛排和三明治的說法,讓我莫名有股嚮往之情。也因此讀完本書不久,我就跑去吃了客多美的味噌豬排方堡(沒辦法,本來要吃的杏子豬排竟然停賣三明治)。


東京豬排會議:5年訪察嚴選超美味65家、殿堂級12家名店,爽脆麵衣與甘甜豬肉的絕妙魅力,超一流大眾料理完整指南誕生!(東京とんかつ会議)大概不管怎麼說都不能算很好看的書,比較像狂熱者拿來朝聖或者純粹放鬆用的讀物。大概要跟我一樣總之可以傻傻閱讀跟食物有關文字的人,才比較好從中挖掘樂趣?(雖然我要承認,與其講那是樂趣,倒不如說只是窮極無聊而已)


閱讀時看得出來,對日本人來說豬排專賣店到處都有,價格落在七八百日元到三千日圓之間,是種平價的日常美味。對台灣人來說類似菜色是便當店賣的排骨飯和炸雞腿飯,正統的日式豬排料理果然還是得前往特定店家才會比較道地,仍是帶點儀式感的餐點(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少外食,對常外食的人來說也許沒這回事)。


不過閱讀時我倒是默默想起了雞排,說來微妙,我記得以前雞排和鹽酥雞店是分開的兩種店。想吃雞排就是要特別到紅字紅圖案黃底招牌的「香雞排」去買(阿亮有名,但不一定都是),而鹽酥雞,呃,就是鹽酥雞。


但不知不覺間兩種類型慢慢混合在一起,香雞排開始賣薯條和花枝丸,雞排也默默成為鹽酥雞攤的標配,再之後兩邊都長得像賣雞排的鹽酥雞了。該怎麼說呢,我極力克制自己不要比照本書作者每星期吃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