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5日

特別的電影.孩子

這部是比利時國寶級導演達頓兄弟(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的作品,並且在去年獲得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本片描述一位名叫布魯諾的二十歲青年,他剛剛和自己深愛的女友索妮雅有了小孩,但對自己的生活與未來依然沒有任何計畫。他的日子就是偷竊與揮霍,最後甚至把腦筋動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本片的評價頗高,所以也就不需要我再囉嗦這方面的事了。好了,回到正題,特別的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在片子裡看不見導演對劇情發展的『評價』。人是不客觀的生物,所以在看待任何事物時,皆會不自覺的做出自己的評價(例如看報時),這根植於人性,幾乎無法避免。


也因為這樣,在創作時要避免評價這種東西,有時候幾近不可能,甚至有時候,某些作品本身的賣點就是其評價(笑)。但在『孩子』這部片中,我只看見冷靜的陳述事實,完全看不見導演對片中角色的行為有任何的感想,而這真是讓我驚訝!


鏡頭可以透出導演最深的思想,如果想要的話,甚至可以讓觀看者在無形中受其影響,接受導演的價值觀。可是這部片沒有,他雖然描述的是社會邊緣人的故事,但卻沒有常見的教訓意味,反而僅僅只有客觀冷靜地陳述而已。


達頓兄弟本來就擅長拍攝與社會邊緣有關的題材,所以處理來是現實又深刻的令人震憾。加上演員表現即佳(男主角Jérémie Renier是童星出身,已是老手。女主角Déborah François雖是新人,但表現極佳),給了這部電影更大的生命。


這部電影其實一點也不戲劇化,反而很像是路邊隨時會出現的邊緣故事。但透過導演高明的運鏡、場景調度與光影運用,讓本片的吸引力大增。拍攝手法很像是記錄片,但比記錄片更像記錄片(笑,沒感情咩)。


頗為突兀的開頭,配上看似愕然,但其實理所當然的結尾,孩子這部片的收尾能力可以說是奇佳,同時也給人許多值得深思的點。光看開頭,會忍不住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是指那名嬰兒,但再看下去,就會發現裡頭出現的主要角色不全是孩子?


不管是那群一同偷竊的十多歲小孩,還是二十多歲的男主角或和他差不多的小媽媽女主角,全部都是孩子。沒錯,人是否是孩子,並不是看生理,而是要看心理。一個心理完全沒有成熟,全然不能擔起責任的人,能算大人嗎?


他們當然是孩子!


不管他們今天是十八歲還是二十八歲,甚至三十八歲都還是孩子。而這是他們的錯嗎?不,恐怕不是,這是社會的錯。一個不建全的社會總是創造出許多這樣的邊緣人,他們從來沒能好好學習並且社會化,所以一直是孩子。


而當這群孩子再生孩子時,那些新一代的孩子又有多少機會能成為建全的大人?


社會上不是沒有浪子回頭、流氓革心的例子,但機會也確實不多,幾近不可能。尤其是在這個貧富越來越不平均的社會,往後這群孩子成功『轉大人』的機會將更少,總有一天,我們的社會得負起相當沈重的成本,甚至因此垮下去。


而本片也陳述出了一個事實,那這群孩子的未來究竟會如何?很簡單,就是進入所謂的社會大學,靠著自己活下去並嘗試自我成長。沒有被社會磨掉一切的人,自然就會慢慢成長。


和全無評價的鏡頭一樣,本片的結尾也沒有任何刻意的說教意味,反而給人一種就該是這樣的感覺。孩子是我見過收尾手法最圓融的電影之一,全無匠氣;渾然天成。看似突兀,但其實是理所當然,再多一秒或一段戲都不好。



真的,這樣最好!


舊站人氣:360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