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

看過預告片後一直想看這片,結果照慣例一拖變失憶,呃,行動遲緩乃現代人生活之常事,而且發生在我身上則比一般人再更頻繁些我承認。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是講述二十世紀初的英國女性如何爭取投票權的歷史電影。故事描述在洗衣廠工作的職業婦女Maud Watts,如何從一開始排斥女權運動,到偶然接觸後開始發現爭取政治權利的重要、看著身邊種種不公不義開始認真投入的心理轉變。她因此面臨的遭遇、國家暴力以及彼時英國社會看待女權運動的氛圍,乃是本片的重點所在。

如果還沒看過的話我會建議直接去看,或許不是足以傳頌的強片,但也值得一看。而且我接下來的心得會提及部分劇情,沒看過的話恐怕絕對會被雷光光,在不在意請自行斟酌。


因為預告主打梅莉.史翠普,感覺又非常氣勢磅礡,我也理所當然的想像這部會是英國版的女權天使(Iron Jawed Angels)、而且可能還更熱血。但事實並非如此,甚至我並不建議心情差的時候來看這部,因為(我就是這樣做,看完後不知該算感覺被勵志還是眼神死了)籠罩全片的是無止境的低氣壓與強烈義憤。


查閱歷史記錄也會發現,英國女性爭取投票權一直都是階段性進展,沒有什麼關鍵破口,全靠著長年累月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努力、暴力,與主流政黨合縱連橫和時代趨勢轉變,才總算讓男人像擠牙膏似的一點一點分享權利。別的不提,光剛開始還先來個三十歲以上女性才有投票權(相對的同一次修法裡,二十一歲以上的男人倒開放了,以免三十歲以上的男人太少投票結果會被女人海過去)根本就是侮辱。


電影的目標似乎是儘量重現歷史,而不是述說一則充滿氣勢與榮耀的成功故事。於是出現在觀眾眼前的,乃是一再失落也只能咬牙向前、渴求有一天終能得償所願的漫長苦行。整部電影沒發生多少好事,登場的只有不斷的失去與深沈遺憾。作為結尾高潮的事件也非常灰暗,簡直像在呈現長年投身社會運動之人的無力一般。


故事以底層階級的參與者為主要視角,所以整部片沒有宏觀角度、社運技巧或公關運作,觀眾所能看見的是從底下往上望、在歷史現場被飛揚的塵土弄得灰頭臉的小人物境遇。


歷史上十分重要的英國女權運動招牌人物、由梅莉.史翠普飾演的Emmeline Pankhurst,在電影中是口耳相傳的偉大精神領袖,整部片幾乎神龍見首不見尾(也因此不管國內外都有因此被人幹譙,因為預告片整個剪得活像Pankhurst是主角XD)。偶然碰上的其他知名人物與主角有著更多接觸,但也就只是接觸而已。


和許多描述人權運動的電影相同,女權之聲:無懼年代也在短時間內濃縮了好幾年份量的事件。開場片頭主角Maud Watts看見運動者跑去砸窗戶時,英國女權運動自十九世紀初期開始(儘管一般認為正式開始是十九世紀中末期),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由於走議會路線一直沒多大的進展,所以1903年眼見立法難以推進的Emmeline Pankhurst,與她兩名女兒在掌握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的實權後,開始走集會遊行抗議的路線。只是這路線雖比以往吸睛許多,卻依然沒產生多大實效,所以過一陣子WSPU的抗議活動乾脆升級轉向暴力路線。


當時英國輿論的主流還是女人就該乖乖待在家裡相夫教子(不過妳家很窮的話要去做超沒保障,而且有很高機率年紀輕輕就死掉的低薪工人,而且務必繼續聽丈夫的話喲,啾咪),政治太骯髒了不適合女人這麼優雅的生物,乖乖的把麻煩事都交給男人處理,不是比較聰明有智慧的選擇嗎?(20世紀初提醒大家「女權超危險」的宣傳海報,看看這些便能想像彼時女性面對的是個怎樣的社會氛圍)


面對類似論調,WSPU給予的回應是:呵呵呵,女人太優雅了不適合骯髒的政治?別擔心,我馬上讓你們見識到女人突破天際的暴力傾向,優雅你自己。於是一連串砸窗戶、縱火、技巧性PK警察等等,便成為WSPU成員的日常任務。但如同主角剛開始的反應,這路線在良家婦女和沒那麼激進的運動者眼中都「太超過了」,自然引發不少責難及敵視,儼然形成一股好女人不會搞女權的社會風氣。


劇中主角偶然參與的議會請願活動,是1910年二月的英國議會中的跨黨派委員會,這場會議原先是為了處理給予女性參政權的法案而舉辦。但當時的首相Herbert Henry Asquith非常反對女權運動,所以後來索性修改法案硬喬成賦予男人更多權利,完全把人當白痴看。


十一月這個白痴結果公佈後引發現場女性抗議,而警察在現場對這些手無寸鐵的女性,所施展的毫無必要洩憤暴力便是後來知名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1910)),也正是電影裡警察精彩的拍(把人拉倒)肩(狠狠的揍)那段。不過雖然電影沒說明後續,但這件事讓當時的英國政府整個被罵翻,也令社會更加注意到女性爭取投票權的聲音(不過還是毫無反應,就是群英國人)。


我想電影略過除了時間有限但想講的事很多很忙外,恐怕也是因為對身為小工人一枚的主角而言,社會輿論對直接改善她處境並沒多大意義。丈夫責難、工作場所壓力、警察威嚇還有街坊鄰居的議論紛紛,才是她正在面對的沈重現實:正所謂,同情我就直接給我投票權,不要在那邊嘰嘰歪歪的耍白爛啦!


電影接下來主角開始持續密集參與活動,然後被迫入獄慘遭灌食的經歷,則是在描述WSPU運動者從1909年開始的絕食策略(除此之外她們還出了目標是對抗政府的桌遊其實XD)。


起因是這樣的,因為走暴力路線所以常常被警察抓進監獄,那要乖乖的坐牢嗎?一個好的政治犯絕不能太乖,比起花N年挖個地道之外的經濟選擇(當然刑期沒那麼久啦),就是在獄中搞罷工和絕食了。


但官方也不想弄出烈士,於是如同女權天使那樣使用了強制灌食的手投。電影這段看起來非常恐怖,但歷史記錄仍舊遠遠超過電影所呈現的版本。事實上當初獄方的灌食行為要來得更加粗暴殘忍,不但嚴重損害受灌食者的健康,還可能包括變相的性侵。


甚至1913年英國政府還為此通過又名貓捉老鼠法案的Prisoners (Temporary Discharge for Ill Health) Act 1913,專門用來對付絕食的女權運動者(這些社會賢達給個投票權機機歪歪,立這種法的速度倒是超快WWW)。


法案內容大致來說,是絕食者如果在獄中因絕食變得虛弱,獄方可以馬上以健康因素為由將其暫時釋放。等她出獄身體養得還可以了,再立刻抓回來繼續服完刑期。如此一來一往便能把一切道德責任都推到女權運動者身上,政府則無事一身輕:全部都是妳們自己要絕食的,怪我囉?


此外,主角同樣參與過的郵筒炸彈和住宅縱火(就說了真的很忙,抹臉),則出自WSPU從1912年開始的暴力再升級路線。包括把自己鍊在欄杆上增加警方驅離和逮補難度、練防身術(好像是柔道,還特意找了教練)保護自己,塞炸彈進郵筒、對教堂或空置的建築物縱火等等。


電影這段很明確的描繪出,當人類正當的希望被持續剝奪時,會逐漸極端化的政治傾向。而掌握權力者藉此轉變來合理化自身剝奪對方正當權利的態度,又是多麼的愚昧可笑。


再之後便是本作結尾的高潮,也就是1913年Emily Davison闖入德比賽馬大會(Epsom Derby)慘遭國王的馬踩死的事件。這起事件其實有被當時的攝影機錄下來,看這段影片可以發現電影重現度超高:




看電影會以為是當場死亡,但其實照歷史記錄她是在四天後過世 ~(合掌)關於Emily Davison在這起事件中的動機、當時她究竟想做什麼,還有她是否真的打算為了女權運動捨身成仁等疑點,其實都充滿了爭議。她不一定是想當烈士,但因長年活動導致的病痛和強大壓力,也確實令她顯現出類似自殺傾向的態度。

電影就這部分採取最一般的論點(或者就反對者立場而言叫神話),也就是她確實是為了宣傳女權運動,抱著犧牲精神赴往死地。她的死震驚了當時的英國社會,女性為了爭取投票權命喪國王馬蹄下,這是多麼悲慘的事?人皆生而平等,全世界有那麼多國家的女性已經有投票權了,為何英國女性還得如此犧牲?


WSPU也認真的將她在1913年6月14日的喪禮化作一場盛大宣傳,幾千位女權運動者伴隨棺材前行(可事後有不少人被逮補的樣子囧),數以萬計的倫敦市民立於街頭觀看。這起事件引發各界輿論對英國女權運動更大的同情,只是幫助英國女性取得投票權的關鍵,終究不是WSPU或其他組織的行動,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和女權天使中的主角群就算碰上一戰,也決定繼續跑活動,甚至不惜硬摃當時的總統威爾遜不同。當時的英國女權運動者大多願意相忍為國,Emmeline Pankhurst本人更大聲疾呼阻止德國的重要(也因此和她女兒西維亞絕裂)。

我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肯定跟在一戰中英國和美國所面臨的威脅程度完全不同所致。無論如何這個決定適度緩和英國社會原本對女權運動的偏見,同時女人自己有錢的時代也來了。


如同現在我們都知道的,對當時的人而言一戰是場前所未見的攪肉機,英國在這場戰爭失去大量成年男子。但社會還是要運作,該怎麼辦?如同二戰時的美國女性一樣,當時的英國女性開始走出家庭,得以踏入原始排斥女性、專屬於男人的工作領域。在此之前這些工作機會幾乎沒有女人的份,那怕她們做得一樣好甚至更好,但沒有機會一切免談。


事實也證明獨立的經濟能力就是權利,1918年時三十歲以上的女性終於擁有投票權(看這有多機掰,同一時點二十一歲以上的男人也取得投票權了,沒辦法,官方怕女性會多數暴力,只好順勢放寬男人的投票條件 <- 就跟你說問題出在父權啦發現了沒有)。然後到了1928年,滿二十一歲的英國女性終於取得投票權,運動超過一百年的悲願終於達成,這是多漫長的一條路?


以結果論而言主角Maud Watts所參與的暴力路線,對於爭取投票權的直接影響並不強大。但無可否認的是WSPU放大了女權運動在英國社會的聲勢、並吸引了許多注意力。她們的基進立場也促使其她立場不同的女權組織,不得不採取更有效率的運動策略。同時間對社會賢達而言,不那麼基進的立場接受度也變高了。該怎麼說呢,就是一個不炸郵筒不燒房子,有些人就拒絕轉頭看看不同角度,認真面對不正義現狀的故事吧。


我覺得電影選擇從社會弱勢的角度出發是非常有意思的切入點。因為身為沒有社會地位的廉價勞工,主角會碰上許多(其實才是運動主力的)中上階層婦女不太會碰上的慘事,也更能體現出為什麼女性必須要有投票權、以及這件事有多重要。


事實上觀眾等於一邊看著女性爭取投票權的故事,一邊見證著為什麼女性需要投票權。因為……她想著,或許她能有個不一樣的人生,如果能有法律好好保障女性權益的話。


不是說有投票權就什麼事都可以解決,正常人都知道事情沒那麼容易。


但連投票權都沒有,人家為什麼要理妳?達官貴人的憐憫能吃嗎?


更何況有權力有資源的旣得利益者者通常不憐憫。


他們愛說,人一定要靠自己,像我一樣。


主角是一名洗衣廠女技工,廠長對她特別好,又有個愛她的丈夫和可愛的兒子,就二十世紀初的女工人生而言已經算勝利組了 ~(眼神死)但真相是什麼?她的母親當年被男方拋棄,必須在洗衣廠邊工作邊照顧小孩,最後因工安意外早逝。


她七歲開始在同一家洗衣廠工作,受到有戀童癖的廠長持續性侵,雖然升職升得比較快,但你以為她想要嗎?工作場所的環境很糟,職業傷害嚴重、時常造成無可挽回的後遺症,洗衣女工的職業生涯大多十分短暫。更糟的是,女性勞工的工時較長薪水卻較少,工作環境也更差。


下了班作為妻子她同樣沒有尊嚴,丈夫可以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說趕人就趕人,被趕出去後也沒有孩子的探視權。甚至男方可以自行決定出養小孩,女方對此沒有任何反抗權力。


電影中也帶到其他階級女性的困境,即使是自己繼承而來的財產,但只要嫁了人那就是屬於丈夫的,自己沒有獨立的使用權。終歸而言不管是那個階級的女性,財產權都掌握在男人手中,連帶的大多數人也失去了人生和自由。


電影中的一切在今日依舊令人氣憤,但說真的時代進步了嗎?放眼望去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男女同工不同酬現象(喔,比工多錢更少好一點了?)職場性騷擾時有所聞,被工作和家庭兩面剝削的女性無處不在。別的不提,台灣不也要到民國七十四年,才修了那個妻名下不動產還是屬於夫的北七條款,這真的不算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此外我還遇過好幾名因為對法律程序不熟悉或恐懼,所以孩子監護權被丈夫奪走連監護權也沒有的母親。第三世界的工廠環境嚴重傷害身體健康,而且不管是台灣還是英國,被資方狠狠剝削的廉價勞工皆依舊存在,而女性在這些地方總是更為弱勢。


父母病危時,長輩或兄弟拿出放棄財產繼承的聲明書,要求女兒簽名的案例所在多有。不堪受虐離婚或直接逃命的外藉親娘,被完全剝奪探視機會、兒女還因夫家灌輸錯誤觀念而憎恨母親的例子也不算少。更糟的是,即使是長期支持女權運動的專家,也會要性侵受害者別踩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自以為是的率眾進行各種壓迫(就不多提那個持續刷下線的美國大選了)。


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但很多事還是遠比一般人想像得更為不堪,而且就發生在台灣。是的,或許現況比起以前好一些了(但就某些案例來說,半斤八兩甚至更糟倒是個比較貼切的形容),可是不正義的程度降低和不正義已經消失是兩回事。我相信任何自認有邏輯的人都該能分辨這兩者的差別,而不至於將其混為一談,然後整天把女權太高了這種蠢話掛在嘴上。


邏輯本身很可怕的哲學,和能被賦予可怕解讀的哲學,兩者存有差異。某群以邏輯自傲的人,該不會以為所謂邏輯都是正確無誤的好東西吧?有時那不過是自成一格的混帳摻白痴言論而已。

當然,我是說如果真的有邏輯,一般而言……


也確實人在無法完整實現自我、不受社會主流價值觀肯定時,為了自我保護思想很容易變得極端。所以說真的我看著仇女言論厭惡依舊、卻也越來越覺得可憐。大多數思想應該已經成型了吧?所以我對這群人是否有辦法自行清醒,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然後加以對抗這點,實在不抱什麼希望。

所以就持不同立場的人而言,比較能做的就是繼續推動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同時也希望某群人不要仇女仇到腦死,連終歸而言對他們有利的訴求都要反對。在靠夭女權自助餐之前,先用自豪的邏輯去理解何謂女權主義、訴求是什麼,請踏出自己小小的世界去看看社會百態吧。別老是在用主流價值觀綁死自己的同時,拿其他弱勢作為發洩對象。


說了那麼多無奈的事,但這世上至少有些國家終於來到,將男女平等當作不可質疑價值觀的階段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對目前的地球而言,抱持這樣觀念的國家和地區能不能算多數倒值得討論一番啦。而且就算是在這些相對先進的國家(關於此事,我向來毫不客氣的使用「先進」二字),關於平等也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電影相當直接的描繪出彼時英國社會的「常識人」,是如何敵視女權運動者的。跟相關活動扯上關係就像髒掉一樣,這女的一定有問題,不守婦道、快點社會死亡吧。該怎麼說呢,這應該是整部電影第二令人難過的地方(第一?當然是那個WTF的出養啊,到那邊時我整個驚嚇),明明追求的是正確的目標,但隨著這份努力,家庭、鄰居、職場竟在轉瞬間變得沒有自己的位置。


明明是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權利,但社會氛圍並非如此。就像所有人權運動一樣,總必須渡過那些不堪的歲月。人們總覺得妳們為什麼要想那麼多、四處惹麻煩、讓社會變得紛亂不和諧、然後還成為暴民?為什麼不安份的、乖巧的,慢慢的走體制內呢?做人不要過分苛求,現有存在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別做丟臉的事好嗎?


全都是屁話。

有趣的是電影透過主角與一位警察的多次互動,清楚的描繪出上述的心理狀態和衝突。該怎麼說呢,即使身處在不正義那方,人們依舊可能理直氣壯的認定自己是對的、持不同意見的人全是來亂的,甚至以家父長式的態度循循善誘:我是在幫妳,退出活動吧,我是在為妳好。


為什麼?因為自己當然是對的,社會一直以來不就是長這個樣子嗎?不是也運作得很好嗎?制度和規定都在那邊,為什麼要搞破壞呢?人是習慣的動物,為了維持自己愜意的生活,可以輕易的將許多事情都當作必要之惡。看見了又怎樣?反正自己又不會碰上這種麻煩。


也因為人是習慣的動物,如同被捆綁久了的鳥也會忘記如何飛翔。那怕處於同樣的弱勢,但看見別人想爭取權利還會反過來棒打出頭鳥,甚至以此向掌握權力與資源者輸誠:你看我們是多麼的配合,請對我們好一點。


我只能說,等到「事情」臨頭了才明白人家為何而爭總令人哀傷。


這不只是女權運動會碰上的問題,任何社會運動都可能面臨同樣的高牆。每當看見這樣的故事,義憤的同時我也會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面對一場運動儘管立場不同,也該省思對方的訴求及觀點,而不要輕易地將對方打成愚昧暴民。


畢竟,裝出中立理性客觀的樣子,實則只想開嘲諷的意見討論看起來真的很可笑(拍謝因故常碰到這種場合,有時候我真的很想直接說別裝了好不好)。


是啊,暴力不對,相關活動是違法的。但那些法律制定的過程沒有女性參予,只反應映了男人的意志,於是女權運動當然不會合法。沒錯,暴力是錯的,但一個逼到人不得不以暴力反擊的制度,又正確到那裡去?逼使人弱弱相殘,然後再來問,妳們怎可以那麼壞的國家,完全沒有問題嗎?


電影從主角懵懂怕事的時期開始,逐漸覺醒然後意識到週遭那些存在已久的問題,再到勇敢站出來抗議甚至以暴力爭取自己的權益,正面衝撞高階警察訴說正義之道,反過來搖撼了對方的意志,整個真的過程非常令人動容……我知道我是對的,而我會堅持下去,直到正義實現的那天。


就算無法成為如此強悍的人,但也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變成不義者的一份子,又或者落井下石的社會大眾。不是壞人都是男的(電影中也有支持女權的男性,Emmeline Pankhurst的丈夫更是如此),別忘記那些瞬間斷絕關係的街坊鄰居、拒絕照顧主角孩子的保母。


是啊,日常相處時他們可能人都不壞(如果妳是「對的人」),但卻毫不質疑的屈從於社會氛圍,不思考的態度形成壓迫,增強了錯誤制度的力量。納粹是如此、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文革時的中國,大多數人類所造成的體制性災難,總是從不思考(又或者該形容為號稱有在想很有邏輯,腦內熱血沸騰但根本沒在用)開始的。


人性一直以來都沒什麼變化,往後大概也是如此。如果前人曾經如此深信的社會氛圍如今看來如此可憎,那正代表我們應該對每一個當代、眼前理所當然的一切抱持更多的批判和想像。或許人類社會永遠無法完美,人性的弱點也無法克服,但順應自然去疏導向來有用,意識到這點然後開始思考總是個開始,面對問題然後有所作為,不真的都很難。


我想這正是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這樣的電影,所能帶給我們的最大教訓吧。我聽到了腳步聲,一千聲,一萬,幾十萬,他們走著那條路,那是跟隨者的腳步聲……持續思考,然後儘量去做對的事。



延伸閱讀:一部好電影----女權天使(Iron Jawed Angels


舊站人氣: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