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幸福童年的秘密

本書是世界知名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出版於1979年的經典作品,談家長在養育孩童時有意無意間可能導致的嚴重傷害,在當年震撼了歐洲社會。


提及虐待兒童的問題,一般人腦海中浮現的多半是比較尖銳直接的言語或肢體暴力。但本書之所以會震撼當時的社會,是因為她提及了我們一般不認為那是虐待,反而還多半……蠻欣賞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小大人」、那些聰明敏銳又早熟的孩子。那些超齡表現往往令其父母與周遭親友贊不絕口,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世上有些孩子可能,真的,天生就比較不一樣,我相信這樣的孩子是存在的。



問題只是出在,多半並非如此。


作者出身自波蘭的猶太家庭,透過偽裝成非猶太人,讓她熬過了納粹大屠殺。但自幼便不願與母親妥協的她,在當時體會了必須在社會中建構虛假自我的痛苦。這樣 的經驗也讓她在走上心理專業後,敏銳察覺到「母親」(這詞在書裡是指對孩子來說最親密、最有影響力的成人)可能無意識甚至有意識殘害孩子心靈的種種作為。


由於家長對小孩打從嬰兒時期開始的忽略、排斥與索求,使得除了父母外無人可依靠且極度需要愛的孩子,快速培養出迎合家長需求以免被拋棄的「虛假人格」,也就是一個完美迎合外在需要的面具。


但在早熟、親切、善體人意的背後,孩子的真實自我從未能正常發展,也無力處理自己真正的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於是在成年以後活得越來越痛苦的「曾經的好孩子」,此刻卻無法以真實面貌和其他人正常相處,時常會陷入自己完全不知所謂何來的憂鬱當中。


除此之外,也可能出現自大(戀)與憂鬱的循環。特別是對某些成功的人士來說,其奮力追求成就的動力,正是因為他們只知道這種「得到愛的方式」。於是為了得 到愛,他們只能不斷追求成功,因為在真實自我被壓抑的狀態下,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渴求的是什麼,只能以成就來安撫自己。


然而,一旦那天自高峰滑落、或者意識到大多數的人愛的只有他的虛假自我時,濃烈的憂鬱便會襲來。為了緩解憂鬱,他們只能持續追求成功,然後陷入惡性循環。畢竟終歸來說那些外在成就,並非這些人真正需要的東西,那怕心靈能被暫時撫慰,但仍非長久之計。


不過比起上述狀況,更糟的一種(也就是被虐待的更慘的囧),則是陷入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漩渦,透過不斷反覆的負面行為重現兒時經歷過的創傷,出現的行為可能是自虐也可能是暴力傷害。被父母輕蔑對待的孩子,為了排解自己的情緒,往後多半也會輕蔑比自己更弱小的對象。


更糟的是,有很多父母並不知道自己有些行為是在輕蔑孩子,其言行如果對孩子的心情不夠敏感的話,看起來甚至可能像溫馨而逗趣的互動,但實際上卻狠狠傷害了孩子、輕易的忽視那些幼小的心靈,就如同自己兒時曾受到的對待一樣。


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孩子你當然也不能例外。


然後整件事情最悲哀的一面是,遭受如此待遇的人在自己也有了孩子時,便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童年創傷投射在孩子身上,造就出許多未來必須找個什麼來「比照辦理」甚至狠狠傷害的人。


那影響有大有小,或許受害者只是身邊親密的人,但也可能形成足以在整個社會上覆蓋陰影的惡性循環。如同有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斐斯塔洛齊曾說過的:「你可以把魔鬼趕出自己的花園,但你還會在兒子的花園裡發現它。」


作者認為若想改變上述狀態,唯有認真面對並體驗自己曾經壓抑的負面情緒、那些曾在家長殘害下被迫隱藏起來的壞心情。確實,事到如今已不可能再尋回當初所翼 求的愛與安適。伴隨體驗真實自我情緒而來的,往往是極度的苦痛與悲傷,而在那時後等待自己的,也不會是什麼煩惱都就此消失的快樂天堂。


但取而代之的是,患者會明白自己為何而苦痛、瞭解困擾自己的究竟是什麼,可以對真正傷害自己的人憤怒、責難、批判,並面對因此而來的悲傷、釋放真實的自我 並轉為強韌。過去的黑暗不會消失,也沒辦法取得曾經想要的東西,不過,至少,從明天開始總算能夠為自己而活、用真實自我面對世界。


最終,悲傷會過去,而生活則可以繼續。


在幸福童年的秘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出版的幾十年後閱讀本書,難免覺得竟然還沒有過時這真是太哀傷了。因為裡頭提及的種種問題至今仍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不太需要特別打 聽,也能接觸到一堆遭受傷害的父母繼續傷害孩子的案例。畢竟情感問題本來就是即使知道不對,但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更別提還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某些對待孩子的方式是「錯」的,這一切無關乎學養或者社經地位,就只是,複製貼上。若想改變、切斷這一切,就必須正視自己的問題來源、展開有效的心理治療(同時作者也表示要慎選治療師,因為若遇到不當人選輕則無效,重則產生負面的依賴效果)。


在作者眼中,二十世紀上半葉那些人們基於極右極左種族民族等主義,瘋狂尋找傷害對象的舉動,恐怕皆是受本書中所提及的、兒時受到的傷害與壓抑影響。這看法 不用說當然是結合了作者個人經歷,我覺得其見解也相當引人深思(而且也確實有一定的正確性?)同時十分值得與所謂的「民族性」,還有覇凌成因等問題連結起來探討一番。


只是說讀著讀著,難免覺得那種「全世界所有的問題就是都出在這裡啊」的說法也有點……不能說錯,但有點微妙。對母愛天然存在、如果沒有一定都是成長過程出了問題的絕對肯定也(當然這個本來就很爭議)。


此外無法否認的是當看見書裡不斷反覆敘述「母親這樣不好」、「母親那樣不好」時,我心裡多少還是會冒出「啊那父親是跑到那裡去呀」的念頭(儘管有說明母親在這邊比較偏向某種代名詞,但感覺還是那邊怪怪的,就,時代的眼淚吧)。


雖說作者在當年算是突破了精神分析的傳統,但以現在的角度而言,讀來精神分析的味道還是非常濃厚。然後該怎麼說呢,我對此不是沒有興趣,可不知為啥每次讀類似風格的敘述時,老覺得相處上不是很融洽(什麼啦 <- 就常常看到兩眼發直的意思)。


不過即使如此幸福童年的秘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依舊值得一讀,書中提及的種種見解如今看來仍相當有價值、也適合作為育兒與個人心理狀況解讀的參考。那怕作為休閒讀物略硬(也可能是我跟類 似精神分析的敘述真的合不來XD),書中提及的概念如今也不再那麼新鮮。但我相信閱讀原典仍有其意義存在,而且是一件有趣的事。
 

AP連結:幸福童年的秘密



舊站人氣:4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