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玉山點滴:29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

如果要說我大學時代有什麼遺憾(其實是很多遺憾啦)那其中之一無疑是沒能參加登山社去爬山吧。還記得小時候每年都會看見救國團的登山營隊活動,但有趣的那幾個都有年齡限制(印象中是要十八歲以上,沒記錯的話啦)。但等我真的十八歲時,救國團已經不夯了,各大學登山社也逐漸泡沫化,我們學校就是這樣的感覺。


偏偏登山這活動沒有前輩好好帶的話,根本不知該如何著手,於是在沒有機會生活又忙碌的情況下就錯過了。然後大學沒有爬,之後感覺就更不可能去爬了(掩面)不過我還是很喜歡看別人爬山的經歷,所以看見這本在玉山氣像站,擔任二十九年測量員的經驗談,自然很感興趣。


玉山點滴比起自傳其實更偏向散文集(本來就是),談的是作者李臺軍先生長年在玉山服勤的經驗談(有看漢聲小百科的話,應該是可以直接叫臺軍叔叔啦 XD)看見作者提到他在山上靠著不斷下工夫苦修,累積了極其深厚的雲種知識與經驗,並因此能夠精準地判斷天氣,就覺得真是很值得敬佩。


比如說……爬玉山真的是好難啊,普通人不想爬就算了,但在山上工作的公務員可是無論如何都要儘可能想辦法上去。從最早期一趟要兩天(夜宿排雲山莊),到後來開路後有車輛分段接送,減少了一些兩足直立上行的路途,這之間的變化也昭示著時代的改變。


讀著作者描述自己爬山的經過,該怎麼說呢,我光看就覺得好累喔(爆)。特別是短短四百公尺的碎石坡,卻因為地勢形成的強風與陡坡,讓這段有著鐵扶手的坡地成為玉山失事率最高的路段,光讀來就給人膽戰心驚的感覺。


加上台灣高山上的公家單位普遍沿用日本殖民時代的建築(真的蓋得不錯嘛),但長年使用也會破損,細節更追不上科技進步形成的新需求。在這情況下改建絕對勢 在必行,但在海拔近四千公尺的山上蓋鋼骨建築,我光想像就要崩潰了,更何況是真的上去蓋的人,整個過程著實萬分艱辛(更囧的是承包商竟然沒跟工人強調那山 上有多冷,結果有人是穿短袖拖鞋上去的 <- 由此可知,其實是被騙上去的機率很高)。


然後山上的生活讀來有趣的同時,也可以感覺到那分辛苦。水資源很少(雨水不夠時,只得靠工友從好幾百公尺下的溪流挑上來)食物不用說全是揹上來的,自然也沒什麼選擇,水果完全不用想(早年也沒有冰箱,肉,呃,很容易壞囧)。


更重要的是冷,很冷,非常冷。冷就需要火爐,早年會直接就地劈材燒,後來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被勒令不得再如此破壞環境,只好改請工友改成收集枯柴。不用說 這當然很辛苦,撿柴的覺得要節省,燒柴的則是覺得我很冷(到室外測量時,常常搞了個全身溼透,回來自然想猛燒)結果演變成在高山上多燒或少燒一根柴,都可 能出現血案的狀態(封閉的高山與人際關係,斧頭又很近……)於是後來就批准購置煤炭啦 ~(汗)


另外說到山,特別是高山,一定不可少的還有阿飄的故事!在山上那麼多年,作者是碰過也聽過很多故事,書裡也寫了一些。只能說在山上遇到任何事一定要小心別 驚慌,選擇最安全的方案小心執行方為上策。不過任何登山計畫其實本來就是這樣,作者也提到大多數的山難都是人禍,人在高山上千萬別逞強啊。


總之在山上待了整整二十九年,能談的當然很多,像是賀伯颱風啦、九二一啦、站狗熊熊啦,很多很多的事。老實說本書文筆普通,編排上也有點鬆散,就是很單純 的經驗分享散文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類型的作品本來就是看知道的成分居多。就這點而言我讀得挺高興的,畢竟是我們的玉山嘛!



舊站人氣:2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