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一般提到喬治.歐威爾,不會特別介紹他在緬甸擔任五年大英帝國警察的經歷。但那卻是他頭一回深刻體驗到殖民主義專制黑暗面的時期,而本書作者艾瑪.拉金(Emma Larkin <- 很合理的,為了採訪安全這是筆名,書裡大部分的現況描寫都是假名假地點)則相信,大多數的傳記都小看了緬甸對這位作家的影響力。


二戰以前曾是周遭地區中最富庶國家的緬甸,卻在擺脫英國殖民後陷入混亂的內戰,最終受到軍政府極權統治,直至現今仍是地球上最為封閉的國家之一。本書是作者透過尋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緬甸曾經的足跡,深入瞭解、接觸緬甸在長期獨裁統治下的社會情狀。





身處台灣我也是對緬甸沒多少詳細知識的普通老百姓,比較清楚的關鍵字只有極權軍政府、海洛英、貧窮,以及關了又放、放了又關的翁山蘇姬(當然最新進度是放出來而且開始與軍政府合作展開國家民主化,但一切還是要再過幾年才見真章)。


閱讀本書是我第一次有條理的接觸這個國家的歷史及現況,當然在相關敘述上不可能很詳盡(畢竟又不是緬甸史)不過歷史與現況大約一比一的編排,卻也足夠讓不懂的人變得稍微懂一些。


在緬甸有則笑話,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不只為緬甸寫了一部小說,而是三部,這三部曲分別就是緬甸歲月、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作者一邊提起歐威爾這三部著作的劇情(兼理所當然的劇 透,反正透公版權的書不算透?)一邊藉由虛構情節對照著緬甸社會當下的狀況。


描繪著殖民時代英國人生活的緬甸歲月(Burmese Days),表現出這個國家之所以如此發展的遠因。傳統價值觀與體系的破壞、嚴酷的統治以及粉飾太平的手段,當緬甸仍是大英帝國一部分時或許確實繁榮,但 整個地區百姓面臨的狀況,其實只不過是軍政府統治的前身,一個似乎比較弱化但仍相當恐怖的版本。


再之後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不用說,好似為軍政府上台過程量身定做的政治寓言一般(其實泛用性很高是強大的寓言)。作為唯一一部擁有緬甸文譯本的歐威爾作品,在左傾的當年被視為反共文學所以沒啥銷路,現在則已經禁止流通,因為和現實未免太過相像。


至於一九八四更不用提了,無所不在的政府、監視、控制、恐嚇、逮捕、有系統去除歷史並自我封閉,極權主義全套十八般武藝全部上場。軍政府除了科技比不上以外(錢大概也沒那麼多)其他地方近乎一模一樣。也或者,極權主義本來就是這麼回事吧。


這三部曲只是小說的話倒也就是值得深刻反省與思考,但一想到這幾乎確確實實的在地表某個國家上演,便令人不禁全身發寒。作者追尋著在時代與政策洗刷下,仍留存至今的歐威爾相關史蹟。同時更深入緬甸探訪生活環境,並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與意見交流。


那是一群長期生活於恐懼與壓迫中的人民,水深火熱對他們而言是真實的。在一個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全看軍政府高興的國家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卻也總是迅 速凋零。國家有系列的展開冷酷洗刷,無數歷史與真相隨時間失落於霉菌和記憶之海中。人們仍在努力,但未來真的有希望嗎?或許會有,但究竟還要多久?


這是一個需要更多關注、幫助的國家,而不只因為看裝飾過後、似乎還挺不錯的小部分外表,便相信緬甸似乎沒有相關報導描述得那麼糟。畢竟正如同作者某位友人提到的,緬甸人的生活看起來挺正常的?不然「妳期待什麼呢?難道要所有緬甸人坐在人行道上哭嗎?」


日子還是要過,但那並不表示日子很好過,我想這句話不只在緬甸適用。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旣是優美的遊記,也是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報導文學,同時還是部讀來相當動人卻也滿是淒楚與決心的見聞錄。我喜歡作者對於當地情景的書寫與描繪,也受書中提到緬甸的過去與現在所吸引。


即便對歐威爾與相關政治議題沒有興趣,這也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作品裡那股濃濃的異域風情、以及歷史與文化背景都相當有趣,那如果讀完以後能對前述部分變得有興趣那就更好了。


最後,我喜歡這個簡雅的封面。


-------------


本文寫於緬甸近期改革開放之前,所以書裡寫的狀況連帶我的心得,或許已不切合該國當前的局面(不過現下鬧得很兇的血腥宗教衝突,本書指出其源頭可能是軍政府當初的刻意煽動)。


但想了想我還是決定不修改之前寫下的心得,並補上像是後記的這幾段,僅對此做個簡單說明。老實說雖然改革好像是在動了,但也有些消息指出情勢依舊嚴峻,狀況究竟如何恐怕還得再觀望,同時繼續關心。


不過無論如何,我希望這篇早日成為對昔日緬甸遊記的感想。


2021.6.25 當初貼文時的期許最近看起來完全爆炸了,真的很難過。



舊站人氣:5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