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5日

巴尼藍調

趁這次大塊回頭書展打包帶回家的作品,因為頁數不多加上感興趣,一下下就看完了。這本的主軸是描述著名爵士樂手巴尼.威倫的人生(Barney Wilen,1937-1996)內容以些許真實為基底,隨意點綴虛構但韻味十足的人生插曲,是相當有意思的作品。


當然嚴格而言我並不是個喜歡爵士樂的人,沒說很熟、甚至不愛藍調,雖說老派風格的演奏與歌唱會比較喜歡一些(比如納京高)但整體而言對我來說爵士樂始終都是附加價值勝過曲子本身的樂種。很多時候我對曲目本身的藝術成就與歷史背景感到嚮往,但實際聆聽後總是……呃,不合胃口。


這種事實在勉強不來,雖說還是有一些喜歡的風格和作品,但整體而言爵士樂就不是我的菜。只是如同上面談到的,個人始終對於這個領域的周邊細節十分偏好,而 且非常喜歡其中因為種種緣故而產生的浪漫情懷(或者該說至少我是這麼聯想的)所以當看見一本以爵士樂黃金年代的著名薩克斯風手(為影射對象?)其人生悲劇 為主題的歐洲漫畫,火自然馬上變很旺。


我並不常閱讀歐洲漫畫,但至少巴尼藍調這種把所有話框都放在畫框底下的同寬長方型裡的作法,在我看過的美國和歐洲劇情漫畫間都沒未曾遇上,更別提日系作品 了。也因為這種形式的排版,讓讀者誓必無法一目瞭然的同時接收文字與圖片,所以先天上本書就是部文字和圖像間瀰漫著淡淡疏離感的創作。


但或許也正因如此,反而創造出絕佳效果。巴尼藍調的繪者與編劇是分開的,各由賈克.路斯塔(Jacques de Loustal)與菲力普.巴希果(Philippe Paringaux)負責。兩人並非第一次合作,或許也因此搭配的默契很棒,在頗大的詮釋空間裡漂亮的相輔相成。


菲力普.巴希果的文字敘述本身非常美,與其說是漫畫對白或旁白,倒不如說更像一篇優質短篇小說,那怕抽出來獨立閱讀也是享受。賈克.路斯塔的圖像部分色彩鮮豔風格獨特,構圖也沒跟著文字走,常常是畫與文字敘述無直接關聯的東西,但就是把意境點得很漂亮。


最簡單的讚許就是相得益彰吧,整體的效果像優秀的電影般,藉由不同的分鏡與取景抒發更深刻的情感與氣氛。同一格中兩者常常看似焦點不同,實際上卻是巧妙的分工敘述不同層面的事物,文字帶出的情緒交融入更為寬廣的圖畫裡,最終揉合成複雜深沈的韻味。


難以言喻但十分動人,無論是空氣沈悶海岸午后,還是涼爽的巴黎秋天,其氛圍之濃郁彷彿可以直接聞到揮之不去的菸、酒與汗臭味,那般真實、如此難堪。巴尼.威倫,作為白人爵士樂手,在上世紀五零年代曾經大放異彩,而且一直到九零年代都有持續演出。


光看這本傳記會讓人誤以為他十分短命,不過其實59歲的人生好像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短,甚至該說比之後搖滾名人堂裡的眾多早逝後輩多活了不少年。只是話又說回來,受困於毒品牢籠、渾渾噩噩的生活,光想像就覺得59年似乎稍嫌漫長了點?


本作因為虛構情節太多,已經不能算是傳記,只能稱之為文學創作。他的敘事步調並非直線而是前後不斷跳躍,大多數章節都是情緒渲染的效果遠勝過交待劇情。但也因為那種看似輕淡實在濃烈的破滅性實在太過深刻,所以整本讀完真的十分滿足。


故事中的巴尼是爵士樂天才,卻也是名不負責任的任性鬼。沈溺於毒品與夜夜笙歌的生活方式,最終毀了他的人生。可是他真的在乎這些嗎?至少以本書中的巴尼來 看,或許他頂多只在不順心時非常不爽,其他時候根本不怎麼在乎自己的未來吧。對巴尼來說,能不能率性而為才是重點,至於隨之而來的困局……嘛,反正過一天 算一天,一針打下去就什麼問題都沒了,總是會過去的,應該啦。


實際去找影片,會發現繪者真的把Barney Wilen的神韻抓得很準(話說年輕時代的他真是超白淨可口的憂鬱斯文小生呀!!!)從年輕到壯年、意氣風發到窮途潦倒,同一張臉龐輪廓依舊,卻因為生活 的糜爛及困頓逐漸變形,浮腫越來越嚴重,神情也越來越死寂,看到最後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不過終歸來說,我對於批判他人生存方式實在沒啥興趣。只能說人有時候就是會想看一些憂鬱的作品,而巴尼藍調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不錯的選擇。優秀的文字、韻味 十足的鮮明圖像,配合沈重、無可奈何又……極之相當非常活該的情節,以及最後無可轉圜卻也令人鬆一口氣的破滅,嘆息的同時卻也感覺到有種莫名其妙的圓滿, 真的是非常有趣的餘味。


推薦給對這樣一個故事感興趣的人,愛不愛爵士樂倒是其次啦。




舊站人氣:3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