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你所不知道的三十六孝.恐怖篇



一瞬間從歐洲童話跳到教化故事來,主要是因為我想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遠比吐物篇更久。其實對我來說三十六孝也是童話故事,只是如果篇名變成「你所不知道的童話故事之三十六孝.恐怖篇」,總覺得好像長到有點累贅了。


那麼首先就簡單來介紹一下三十六孝吧,事實上中華傳統孝道總集篇,並非從一開始就是三十六則。原始版本的「二十四孝」是由元朝文人郭居敬編輯而成(當然後面又有一堆文人插一腳)然後時間一跳來到民國,再由吳延環立委基於時代演進等因素,再行追加十二則變成了三十六孝。


不可諱言增加的十二則確實滲入些許詭異的東西,比如大義滅親的鄭成功(另外照史實大家都有點懷疑,國姓爺可能並不太在乎他老爸死活……)但說真的考慮到原 版內容就夠誇張了,後來補進去的十二則相較之下反而還比較常識人一點。所以只能說增補內容算是很細心的延續原版風格這樣,更別提本文針對的兩則都是二十四 孝就有的內容,所以……嘛,童話啦。


當然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但三十六孝是童話故事嗎?對於這點個人回答是絕對無誤,雖然幾乎所有的主角都是史實人物,但當翻開第一個故事就出現「動物都來幫忙 耕田」的情節時……最好不童話啦!(附帶一提,這故事的苦主是孝感動天的舜,原文: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 < - 所以那時代中國還有大象到處亂跑)


或許因為身處中華文化圈,所以會覺得像三十六孝這樣貼近歷史的作品,比較難和童話故事有所連結。但從文人選編、一開始主力客層應該是大人、現已轉為童書, 原版就鬼五鬼六到兒童河蟹版照樣很扯、老早不合時宜乾脆當故事笑笑還比較健康等諸多特點(喂)來看,三十六孝本質真的很童話。


當然也可以不接受啦,我沒意見。總之接下來要討論的是恐怖篇的命名理由,三十六孝並非每則故事都有問題,當然也是有正正常常、硬找吐點反而沒意思的篇章(黃香這好孩子真是身心建全的常識人)但無可否認的是,這套孝道大全中仍有不少令人無言的情節。


腦袋有洞、超展開、莫名其妙的篇章超多,完美的體現童話故事「兒童本培養想像力,成人版磨練吐槽技」的功能所在。但說真的如果只是很扯或很蠢的話,給小孩 看看是也無妨。但無奈的是三十六孝中還是有那麼幾則無論如何美化,顯然還是不適合拿給小孩看,或者說我們實在該質疑這些故事毒害人心的成效。


也就是說如果只是蠢的話還無所謂,反正人總是會長大,比如寫文幹譙過二十四孝的魯迅。但恐怖的私以為就不行了,原版絕對要留但拜託就別再給孩子看啦!我自 認接受範圍還算大,拿自己去餵蚊子、哭竹荀、臥冰求魚的,個人都可以一笑置之歸進腦袋有洞篇裡無所謂,但有些東西還是太超過了。


我想看到這裡,應該有不少讀者內心都冒出了各自的選擇,想必也有不少的看法和我一樣。因為這些故事大家幾乎都是從小看到大,全都很熟悉,該驚嚇的應該早就嚇過了,選擇起來多少有點昔日殘跡的腹案在肚子裡。


事實上整本三十六孝連我都受不了,非歸進恐怖篇不可的總計也只有兩則。第一則不用說就是「郭巨埋子」。這個故事的內容呢,就是說晉朝有個叫郭巨的人,因為 家裡很窮所以面臨父母和小孩必須選一個養的狀況。幾番掙扎,最後決定和他老婆一起含淚活埋自己的小孩,好能繼續奉養父母。


於是就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媽媽抱著兒子,爸爸扛著鏟子,三人來到院子裡開始挖洞。挖著挖著,竟然挖到口箱子!打開後赫然發現裡頭滿滿黃金,還附上一張「贈孝子郭巨」的紙條。這下發了,兒子不用埋啦,以後可以過上好日子了!


嗯,這實在是個按情節寫出來就是吐槽的標準範例。老實說搜神記的原版還只是「兒子溺斃偷偷到後院埋掉算了,結果挖到金子雷一劈人也活過來」的誌怪故事(而且說真的至少心理狀態還比較正常)我不理解為什麼改寫版本整個變成活嬰生埋的恐怖小說。


不要說給小孩看很恐怖,就算給大人看還是很恐怖,這對夫妻整個就該判殺人罪吧!(殺人未遂也處罰喲)人權呢!郭巨你兒子的人權在那裡呀!根本就是嚇小孩的 故事,如果兒童看了開始擔心爸媽會為了爺爺奶奶埋了自己怎麼辦?(感謝魯迅先生對此提供私人經驗,這果然是會帶給孩子陰影的故事)


如果說另外補個結尾,其實那金子是從小被爹娘談笑間的內容恐嚇(埋你的那個夜晚叭啦叭啦)的兒子,長大後很努力研發出時光機,時空旅行回到那晚之前埋金子 的科幻勵志故事也就算了(反正都從奇幻轉型成恐怖,再變成科幻也沒啥了不起)但問題是,不管怎麼看,郭巨埋子這版本都只是個單純的恐怖故事啊!


別說教化意義了,孝道個大頭,拜託這東西別再給小孩看了啦!!!我這邊鄭重拒絕從時代背景出發為這故事解套。倘若這是收在怪奇故事談裡的章節就無所謂,但 拜託本作書名叫三十六孝……說真的這種腦袋不但有洞還化膿了的髒東西留在古代就好,現代人可以換一種比較文明的合法方式來孝順父母吧。


活嬰生埋的探討暫且告一段落,接下來輪到第二則,會放在後面寫就表示這故事遠比郭巨埋子還要更恐怖。恐怖到即使是我自己小時候看見這故事,都會三條線的程度。苦主,不用說就是丁蘭的老婆,沒錯,這則即為「刻木事親的丁蘭」。


那個自己虐待媽媽把人家嚇死的前言因為兒童版多不採納(看吧,大人對自己不利的就砍掉)所以這邊不再覆述。整個故事的重點在於,丁蘭由於太思念自己的父 母,所以雕了父母的木像每天早晚照三餐細心問候祭拜。後來他娶了妻子,也要她比照辦理。剛開始還沒問題,但久了妻子難免抓狂。有天她索性拿了縫衣針給牠刺 下手指,然後恐怖的就來了。


木像竟然血流不止噴目屎!!!


回到家的丁蘭看到這個狀況當場覺得好髒呀,呃,不對,是抓狂了,馬上問妻子是怎麼回事。嚇得半死的太太一五一十說了,然後當場被休掉。之後丁蘭跪在木像前 對父母請罪,並發誓說自己絕不容許同樣的事再發生。後來住在附近的鄉民也知道了這件事,於是都跑來觀賞那兩尊木像,並頌揚丁蘭的孝行……


頌揚個鬼,這故事根本就卡到陰啊!!!


今天先不講有的沒的,光一個人無論男女,刻兩個木像說那是自己爹娘,要另一半當伺候老爸老媽一樣用心對待,程度嚴重的話已經可以構成離婚事由。更別提這故 事整個就是離不開父母、精神不健全的發神經事蹟嘛,這位倒了八輩子楣的丁太太真該慶幸自己被休掉,這種丈夫(和木像)還是離遠一點對自己比較好。


更別提那木像還會流血流淚呢……這根本已經是靈異小說了吧!按民俗說法人像本來就是很容易進駐「東西」的物品,特別是拿來拜的人像如果沒有好好開光請神進 去,就特別容易住進「大尾的」。我朋友就有遇過慘痛經驗,而且從故事內容都已經開始流血流淚看來,顯然真的有鬼了 ~(畢竟丁蘭又不是海克力斯,就算確實是自己父母也……)


當然刻木事親這事蹟不會告訴我們,這位叫丁蘭的仁兄有沒有好好進行正確步驟(兒童改編版只告訴我們他請了個木匠刻,然後就很高興的抱回家開始拜了)但就算木像內容物無誤好了,但我想做為正常人,應該也沒人想和另一半的父母用這種模式終生同居。


說真的這故事遠比上面的郭巨埋子還要恐怖一千倍,畢竟我們不知道郭家是不是從曾曾曾祖父開始就通通取名叫郭巨,又或者附近有個戀嬰癖員外決定保護自己的愛;總之解套方式千百種,就算不選時光機這個科幻版本,照樣講得通 ~(當然紙條版本也有不帶姓名的,這就更容易解釋了)


但刻木事親整個已經來到木頭都流血流淚的靈異程度,完全就是該從三十六孝搬到孫叔叔講鬼故事的傳說好嘛!連帶我對事主丁蘭休了他的苦主妻子完全沒有任何責 難,因為這種鬼棲之家誰久留誰衰吧!畢竟這可不是聖母瑪麗亞顯靈,只是拜丁蘭他老爸老媽,還不知道有沒有拜對東西而已好不好!(拜錯的話真的就爸媽囧很大 了)


至於鄉民頌揚的部分嘛……嘛,雖然鄉民腦袋裝稻草,人云亦云,膽小又怕事這幾點我們大家都知道。但即便如此,我個人還是十分懷疑一大群人上門觀光,會沒有一顆清醒的心靈,注意到上述那小小的民俗學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幾乎可以進一步假設,也就是丁蘭自己卡到陰的同時,木像裡面的怪物也已經大到可以出來害人啦。上門看過回家說壞話的通通不在了,只剩下鬼遮眼俱樂部熱烈開張中……我說這恐怖程度已經超越活嬰生埋,而是鬼王呷鄉里的盤踞小鎮猛鬼級了欸!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我苦尋多時可以跟巴爾幹童話一較高下的童話故事,就來自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放在我家書架上的三十六孝呀啊啊啊 ~(崩潰)當然我也接受上面這個假設已經太過頭的批評,可是……不然是要怎麼解釋(可能高達)一萬兩千隻鄉民通通搞錯的可能性!


難道拜父母的木像會流血流淚真的是接受度這麼高的事情嘛,倘若為真東漢還真不愧是人吃人的時代呀!乾脆告訴我丁蘭只是個新興詐財宗教的教祖(反正東漢至少末年流行這東西)木像流出的不明液體全是假的,我還會比較寬心一點。


孝順不是這樣孝的好嘛,清醒一點行吧!


當然我們可以發現,和一般民間故事原始版本扯翻天,然後在文人手中越變越合理相比(無論是國外的神話傳奇,還是三國演藝、水滸傳、西遊記等章回小說都是同樣的過程)三十六孝可以稱得上是完全反其道而行的作品。


常常是原始版本那怕有奇幻色彩也還算正常(因為有些真的就是從怪奇故事集之類的書裡抓出來的。只能說為什麼會到這些書裡抓孝子事蹟,郭先生的思路真的有比較奇怪一點 <- 反過來也可以由此推測這些故事集在當時的定位)。


但隨著二十四孝編出來以後,文人一路加筆的結果,漸漸變成了很恐怖的東西(也有些在收進最原始二十四孝的當下,就直接變形成詭異版了)我是不知道這究竟是出於惡搞魂,又或者這些古代文人實在太熱愛恐怖小說,所以才變成這樣。


但總之二十四孝的確隨著時間演進,慢慢轉化為越來越奇怪的東西。而當他經歷幾百年的「創作」,來到我手上成為名喚「三十六孝」的版本時……真的不誇張,這些孝子孝女的獵奇事蹟都快跟中國民族英雄傳一樣,可以當東方版使徒列傳來看啦!



不過就是提倡孝順父母而已,有必要搞成這樣嘛你們這群人!!!



你所不知道的童話故事系列




舊站人氣:2466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