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看完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哀傷的平靜,爆發在一九九二年波士尼亞內戰,長達三年十個月的塞拉耶佛圍城是這場戰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如今已有數不清的作品在各類媒體上講述有關這場悲劇的故事,但戰爭的回憶,是沒有太多這回事的。


本書以1992年一位大提琴手在狙擊與炮火的包夾下,連續演奏音樂二十二天,以紀念在之前某場意外裡罹難之人的事件為中心。作者史蒂芬.蓋洛威藉由諸多訪談與資料,濃縮時間,勾勒出圍城當時處於混沌中地塞拉耶佛的三片切面,篇幅小短,但故事本身是漫長的。



故事主角包括身為優秀狙擊手的女子若矢,在戰火下奮力照料家庭的父親齊楠,寄居於妹妹家的老年麵包師德拉岡。他們各自呈現彼時塞拉耶佛的一個面向,代表一種生活態度,也都對那位大提琴手的音樂抱持著某種想法。


故事本身出於虛構,就連真人真事的大提琴手皆非以本尊之姿出場。但縱使如此這部小說仍有著觸動人心的能力,敘述簡雅單純裡帶著平和美,冷靜而深刻的語句直截地描述著震撼人心的事件。人們的遭遇與命運看似狗血,但這些經驗在那時空環境之中卻顯得如此日常而普通。


該如何形容這部作品呢?塞拉耶佛的大提琴手裡當然有許多對戰爭黑暗面的描寫,以及對其所做的沈重而悲痛地控訴。但比起這些,本書更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那許許多多有關於塞拉耶佛這座城市的回憶。


街道、巷弄、公園、廣場、商店、餐廳、圖書館,許許多多的生命片段在本書中如流光飄逝而過。從前的回憶如今只剩碎片,對停戰的期待在時間中被磨成了粉末。 但縱使如此,人們對未來的憧憬仍在,渺小的、虛幻的、費盡力氣的,為了在將來有天可能到來的和平裡撿拾往日的美好而拚命活下去。


一個人能多愛自己的城市,或許端視自己過往在這座城市裡經歷多少美好而定。身處平凡日子時,可能會認為生活中根本沒多少值得珍惜之物。但當這些東西真的以最恐怖的方式失去時,過往那些細微愉悅卻總會羽化為翩翩彩蝶,以叫人無法忘懷的姿影在已成斷垣殘壁的廢墟間漫遊飛舞。


說穿了這實在是很老生常談的看法,但也正因人性如此,才會讓搖筆桿的人不斷重覆講述同一件道理。塞拉耶佛的大提琴手可說是對這座在歷史上屢成苦難之源的城 市所做的愛之巡禮,他細數著街道每塊破碎的磚頭,每具淌血的屍體,每絲入骨的恐懼,並以此為基底重建自身對塞拉耶佛的愛。


很純粹也很哀傷的故事,我想我上頭這麼寫或許會讓人以為這是個詩意的故事吧?但其實這部小說挺狗血的,畢竟當一座城市就是泡在血裡時,狗血的人生就化為常態,欠缺戲劇化的故事反倒才叫詭異。


我蠻喜歡這部小說的,他簡單直接不賣弄花招,就只是很單純地講述著故事,裡頭甚至還充滿了不陌生的劇情。畢竟有關於圍城事件的作品那麼多,幾乎每種創作可能性都已經被翻過兩次了。


然後我承認自己一開始並不期待這部作品能展現高超成就,而他也以最樸拙的方式達到了感動人心的原始目標。我不會說本書是關這起事件的作品中最好的一部這種誇飾的話,但如果有人想找一本以圍城事件為主題的作品,那他確實是個好選擇。


諸多切入面向與探討雖不夠深但足以提供思考點,字裡行間充滿對塞拉耶佛這座城市的愛與追憶,故事裡有黑暗,但也帶著屬於生命的燦爛光輝。而且以一部描述這種宛若陷入泥巴般的戰爭作品而言,本書還挺美的。




舊站人氣:689
回到頁首